
年前,我曾从友人处借阅民国时期出版的 《越游便览》一书, 出版时间是民国廿三年(1934)八月,书名由任过浙江省长、 新昌籍的辛亥革命志士张载阳署。书中有一篇金庭观的史料。书中还有两张八十多年前拍的旧照片,一张是金庭观旧址的全景,另一张是王羲之古墓的近照。看了这段记载和这两张旧照片唤起了我对当年金庭观的记忆。
我老家是离金庭观不远的孝康(小坑) 村, 由于姑母的家在金庭观边的观下村,加上表兄与我年龄相仿,经常在一起。故我的童年几乎在金庭观度过,玩遍四周的山山水水, 坑坑洼洼。放过风筝,掏过鸟蛋, 也捉过溪中的鱼虾。有时还在观中摘过藤果, 抓过蟋蟀,无所不为。
观下村距金庭观只有一两里路程,靠观下的一段尽是泥泞的田间小路。接近金庭观,三面青翠的山峰扑面而来,前是香炉峰,右是油车湾,左为大小鼻头山。高出地面丈余宽,又平嵌石块的路直通观址。路边尽是由整块的大石砌筑而成,由于历史悠远和风雨的洗刷,石块皆成青黑色, 显得特别整洁庄重。路的右边石坎很高,下面便是浅浅的溪滩,坎边偶尔有几处水潭,水清澈见底;有的小潭还挺深,黑溜溜的。除此之外,整条溪涧大都是鹅卵石。天旱久晴, 溪流干涸,水流变得窄小,溪水在鹅卵石间流淌而过,发出“沙……沙……”之声,真可谓是溪声山色之地也。可到了夏天的台风季节,暑雨数日,千岩飞瀑骤涨,弥漫而泻,飞砂走石,涛声啻乎瞿塘滟滪也。
在春夏相交的皓月当空之夜,溪声伴随着田野里的蛙声此起彼落,交响不绝。相传,古时有一位财主, 特别喜爱 “两王” 的书法,时常去金庭观临摹瞻仰。有一天, 他在观内邂逅观下村的一位后生,名曰王晟。见他的独笔 “鹅” 写得劲健飞动, 与王羲之的墨迹几达乱真,财主如遇知音。后专程去王晟家拜访, 见其书风清雅秀劲, 流便中不入媚俗, 奔放时不失规矩, 深得两王精髓。而且王晟谈吐不俗,使他佩服之极, 觉得王晟将来必有出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当时王晟家穷得一贫如洗,这位财主干脆嫁田、嫁地, 嫁妆特别丰厚。 后父亲问女儿: “夫家可好? 生活习惯否?” 女儿笑答:“别的样样都好,只是户外水声不绝,蛙声太闹,夜不能寐。” 后来, 其父就出资在观下村与溪涧叠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石坎,以隔噪音。这条石坎现在尚有部分遗存。几年后,王晟考中进士,移居华堂,立有进士牌坊,至今尚存。
将到金庭观时, 就是大小鼻头山。向左绕过小弯,绿荫丛中突然出现一条曲折的山涧依山而泻, 蜿蜒流淌。据说这溪源头便是龙亭坑,小溪名曰桐柏坑。溪上架有一石桥,一枝高大的榔树耸立在桥头, 树荫冠森, 复盖了小溪和石桥。榔树脚根的树杆粗大而空心, 藤蔓攀绕, 阴面是青苔滋生,一派阴森森的景象。相传,金庭观后面叫后昌的自然村,有一个陈氏的土财主为人吝啬,人称“倒缩克兜”。因他看上榔树一根枝杆生得弓形,他认为可做耕田用的犁充, 免得化钱去购买。就叫他的儿子上树去砍。他儿子上树后,脚下的枝条突然断了,双手抓着上面的树枝,整个人悬挂在半空大喊救命,等土财主与和尚从金庭观中拿棉被出来施救时, 人已落地,一命呜呼。据说这棵榔树是重修金庭观时王氏的后人所栽,有上百年之久。故王氏子孙对这棵榔树极为敬畏。
过了小石桥,缓缓上坡的路旁古木蔚冠, 林荫蔽日。透过绿丛竟是一堵白墙壁, 仔细一看, 却是金庭观大门侧面靠小溪的围墙,墙头上爬满了古藤。山上偶有几枝古松斜卧过溪涧悬在围墙之上, 使人觉得格外的清幽和新奇。
上了小坡, 金庭观大门呈现在眼前。大门上一匾额,上题 “第廿七洞天” 五个大字, 字迹的陈旧与周围环境浑然一气。路边前有两棵古柏和两棵樟树,姿态古怪,枝杆婆娑遒劲,树冠覆盖在路旁,老根展卧在路上。古柏树脚下一字排列着四条石凳,路人皆在此遮阳避暑,年长日久被人坐得光滑锃亮。此地便成了路人歇脚聊天的好场所。
看着这几条古石凳,不免又想起济渡村的矮弟佬。他为人和善, 性格开朗,特别擅长对对子。一天早晨,有人看到矮弟佬匆匆地去华堂赶集,存心想刁难他一番。等矮弟佬走近,便对他说:“矮弟大伯,你今天去赶集,必先对出对子,倘若你对不出,就甭去华堂。”矮弟佬欣然笑答应承。这人道:“一女独行思情郎头低脚轻。” 矮弟佬捋捋胡子, 正当思索之际,忽然看到三个和尚坐在观前的石凳上,便急中生智地答道:“三僧并坐窥淑女股悬心痒。” 说着扬长而去, 众人哗然。
这古樟树石凳的路旁下,有一丘大田,名曰“晒金丘”,其中也有一个出典。古时候有位孝子才华横溢,谨承母亲家训,不愿仕途为官。他酷爱书法, 常年寄住金庭观,后来家景日益衰落。一天夜里,他梦见母亲卧病在床,嘱咐他回家一趟。是日一早,风和日丽,他正准备赶路回家。突然发现观前路下的这丘田里有人晒了一簟五光十色的玉米粒,他就随手抓了一小把放入衣兜中,想拿回家做种子。等到家一看,这一把玉米尽是金子。他觉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何况前人有拾金不昧的古训。连忙返回想看个究竟,一簟玉米已不知去向。后来,这个少年把这些金子捐给金庭观作修葺扩建之用。从此,这事被传为美谈,这丘田也被称为“晒金丘”。
金庭观的前大门不是很大,五六十年代时的大门边尚有一小屋,有一位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的人称六妹老太太开着一家小店。我和表兄从小对六妹老太太很熟,玩得饥饿时便到她店里买几块糕干充饥。
六妹老太太小店的旁边就是金庭观的大门, 里面是天王殿, 塑着龇牙咧嘴的四大金刚, 看着阴气逼人,让人徒生恐惧之感。越过前厅,便是杂草丛生的大道地, 四周是围墙, 围墙靠前门的一段用石灰粉饰过, 到了里面, 都是被风化剥落的泥墙。墙上大多长着狗尾巴草,随风起伏;有的地段是藤蔓覆盖, 藤上结满了果实; 靠墙脚都是和尚种的蔬菜, 也有残砖瓦砾和乱石。我和表兄小时还经常去摘墙上乒乓藤的果;有时还去捉瓦砾中的蟋蟀;玩得兴起时干脆在断垣残壁的观内过家家。真可谓:
翠柏香樟忆东晋, 石桥古榔引金庭。
小弟园中过家忙,山翁观外谈世情。
穿过道地, 便是第二进殿, 殿内空空是也, 只有墙上有一些壁画和书法。据说有几个字是王羲之写的,是什么字已记不清了。进入第二个道地,特别醒目的是道地右边两棵一大一小的古柏。小的枝繁叶茂, 青翠郁郁; 大的雄伟古拙, 遒枝倒展, 力拔千钧, 树梢苍老的枯枝指向天穹。再靠后一点, 右边侧殿三间便是羲之殿,殿前横匾上题 “日本水源” 四个描金大字, 熠熠生辉, 室内别无它物。
我们出了观,沿着蛋石路往后面山上跑。片刻就到了一个石亭前, 发现亭中直立一石碑,上镌刻着 “晋王右军之墓”。石碑有些粗糙,碑的阴面也刻有小字:“大明弘治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 啊!原来王羲之墓在这里。我还出于好奇, 绕墓转了几圈。墓是圆的, 有些砌石已掉落或移位; 墓基为泥地, 四周野草丛生; 山上也无古树奇卉,一切都很简陋,这山便是紫亭山了。
这里还值得一叙的是王氏近代的太公三十二世祖岳山公之兄岳峰公,他的墓在我们孝康村的山上,早年我偶尔在山上看到其墓碑上刻有:“岳峰公与赵文敏(赵孟頫) 私交甚深, 视为知己。” 此话感触很深, 据家谱记载,岳峰公在元代当过官, 他的书法艺术炉火纯青, 故与大书法家赵孟頫是好友。
后来随着年长,我才知道金庭观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 难怪观内住的不是道士而是和尚。我们小时“寺观”的叫法大概就是出典于此。而且王羲之是山东临沂人,在会稽做过官,金庭观是他晚年隐居卒葬的地方。他是我们金庭王氏的祖宗太公,我们金庭镇的王氏都是王
羲之第四子操之的后代。有好几个派系,如:小坑派、岩头派、半坑派、元房派……家谱都有记载。我是岩头派后谪, 是王羲之第五十五代孙, 我们住的自然村几乎都是王姓。
为祭祀王羲之,我们王氏上代的族人传给子孙后代有几亩茔田。每年轮到种茔田的人家,就要承担在清明节祭祀祖宗的费用,同宗叔伯兄弟子侄要去祠堂吃清明饭。但时常因饭菜粗劣或照顾不周而发生争吵。这几亩田直到解放后才被土改分掉。
改革开放后金庭观由政府拨款修葺一新, 环山树林茂密,古木参天, 百鸟啁啾, 溪水依山环绕,淙淙川流不息。新建的金庭观规模可观,翘角飞檐,流光溢彩,气势恢宏,布局错落有致。今王羲之墓为1985 年重修,墓顶圆形,墓围石砌茔堂,宽敞整洁,有墓道、墓碑、飨亭。飨亭旁毛竹森森, 稍前有隋尚杲 《瀑布山展墓记》;还有日本书法家永保秋光赠种的樱花树,岩壁上书写着:“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八个大字;日本天溪会立的王羲之显彰碑;也有书法家沈定庵在大鼻头山脚下挥写的“洞天福地”的石碑。1997 年被浙江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些年, 我在杭州省书法培训期间,谈起金庭观是王羲之第二故乡,他的墓也在紫亭山。当时浙江省书法家李文采老师难以置信。后来他专程来金庭观游览,并大为感叹地说: “这里风景幽雅, 景色如画,的确很好!王羲之会住的。” 其实他哪里知道金庭观原来的幽静与野趣已很难寻觅了。
金庭观是王羲之的第二故乡,也是他墓葬的风水宝地。书圣王羲之名扬天下,誉饮中外,是国内外书家朝圣之瑰地。为表敬慕之意,特赋诗一首,以示对金庭观的怀念之情:
香炉缘水隐洞天, 故道紫亭承晋贤。
千秋翰墨载英灵, 万代芳香传世间。
春雷振奋神州彦, 夏雨兹生越地妍。
朝朝励志有后人, 岁岁朝圣祭英严。
附录:
《越游便览》中对金庭观的记载: 金庭山金庭观在嵊县东七十里,天台华顶之门也。名山记:第二十七洞天曰“金庭”。唐裴通金庭观记: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晋王羲之家于此山, 拾宅为观。 南齐褚伯玉居此,始建“金庭观”、“右军读书楼”、“墨池”、 “鹅池”, 遗迹在焉。观后紫藤山有王右军墓。《剡录》 载: 金庭山西为 “小香炉峰” , 其峰八面。即洞天北门, 峰麓有“花光水色楼”。南为“卓剑峰”、“五老峰”;后有“放鹤峰”;东有“仙人走马岗”,岗下有“龙湫”,水极清冽;又东为“毛竹洞”,一名为“金庭洞”,洞门岩壁竦立, 洞口毛竹皆生毛,一节复一节,奇物也。观东五十里,为“大湖山”,峰势入天。上有“赤水丹池”,广丈余,深不可测,水色赤,勺之则清。一名“丹池水”,宋刘旦游金庭诗:“衡岳真人称福地,南齐高士寄山阿。赤城仙去骑丹凤,墨沼人传咏白鹅。一世风流俱寂寞,千年气象故嵯峨。登临不尽怀人恨,惟有苍苔石可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