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一九五八年的下放干部活动
我面前呈现的是一本由嵊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4月27日填发的《下放劳动生产证》(见图),回忆 1958 年嵊县下放千余干部下基层的活动,光阴荏苒, 虽时隔五十余年,至今仍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年初,中共嵊县县委发出机关干部“精简机构,下放干部”的号召,当时,我在团县委工作,年仅24岁,是个风华正茂、气血方刚的青年,当听了县委副书记刘玉山同志作的下放干部的动员报告以后,使我进一步明确了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联想到自己是个“三门”(家门、校门、机关门)出身的年轻干部,很有必要到农村去劳动锻炼,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我又是县级机关团委副书记,理应带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劳动锻炼。我的这一决心得到了爱人的大力支持。在听了县委动员报告的第二天,我即向党、团组织写了决心书,要求第一批下放到农村去当农民,组织上批准了我下放劳动锻炼的要求。1958 年 4 月 27 日,县委在城关镇工人体育场(现西前街, 县政府旧址),召开隆重的欢送干部上山下乡大会,我和其他下放干部一道,戴着大红花,人人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在人们的敲锣打鼓热烈欢送的气氛中奔赴农村。
1958
我们这个下放干部小组由我和陈问渠(甘霖区委)、朱少真(总工会)、袁才甫、史章俊(商业局)、陈桂芳(团县委)、金铃(妇联)、张勇(农业局)、章余庆(甘霖供销社)、孙汉校(长乐酿造厂)等10人组成,由我任组长,陈向渠任副组长。我们这个组下放分配到县委基点乡————甘霖区白鹤乡上沙地、下沙地两个村。我与朱少真、袁才甫等 5 人被安置在下沙地村劳动, 成为农业社的一名新社员。到农村后,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人来说, 所有农活都得从头学起,记得下乡第一天,跟着生产队长财法伯去种田,他手把手地教我怎样拔秧插秧。一天劳动下来,就觉得腰酸背痛,非常吃力,我暗自下决心要坚持住,要经得起劳动锻炼的考验。我将自己一天的劳动体会写成一篇报道,题名 《我的师父————财法伯》 ,在 1958 年 5 月 16 日的 《嵊县报》中的《下放干部的生活》 专栏刊出。在农村劳动锻炼了整整一年, 1959 年 4 月, 组织上分配我到白鹤乡负责共青团工作,担任乡团委书记。从此,在白鹤这块土地上,整整度过了三十个春秋,期间,先后干过共青团工作、上山下乡知青工作和党委宣传工作,回眸这 30 年的农村基层生活, 深深感受到干部下放劳动锻炼, 经常与群众打成一片, 植根于群众之中, 对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短短一年的下放干部生活,终生受益匪浅。
据有关资料记载, 1958 年, 嵊县下放969 名干部到工农业战线上劳动锻炼,其中去农业战线的有 525 名。通过干部下放劳动锻炼,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群众打成一片,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观念、 劳动观念, 对改进工作作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