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年农历的十一月十九日, 我出生在嵊州南门外。长大后查万年历,才知道阳历生日是12月25日,那是西方的圣诞节,可我却没有沾得一点 “圣光”, 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使我家破人亡,八年抗战, 悲惨童年, 使我终生难忘。让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 强国强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我祖父是无田无地的雇农,饱受剥削与欺压,后来以“走脚”为生,即早期的乡村邮递员,兼乡村去城里的代买或代卖,勉强维持生活, 后遭土匪抢劫,于是看破红尘,只身上四明山,栖茅屋,开荒地, 终老山中。
父亲周祖昌, 毕业于师范培训班,在杭州任小学教师。我有四个姐姐,一个哥哥, 由母亲带着住在嵊州城内。全家以父亲微薄工薪维生。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一场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了,紧接着上海 “八一三” 抗战爆发,江浙一带日寇横行, 父亲从杭州回嵊, 先在剡山小学教书, 后经钱希乃先生 (后为阳山中学校长) 介绍, 再迁来石下阳的宁波锦堂师范任职。同年,母亲因生我妹妹血崩死去, 当时我仅三岁。
1938 年 12 月 3 日,日本飞机第一次在嵊州城投了炸弹, 1939 年 12 月 26 日,第二次在嵊州城投下了三枚炸弹,我家被炸弹夷为平地。本来处于极度艰难的生活又进一步被推向深渊。父亲把我大姐安排在贵门任小学教师,哥哥初中毕业就进入四川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其前身为黄埔军校), 两个姐姐安排在城内大姨娘家。正是国难当头, 家破人亡。
1942 年, 抗战形势进一步恶化, 锦堂师范又迁缙云,钱希乃先生邀我父亲在石下阳筹建阳山中学,此时, 沃基邢绮庄先生极力相助, 腾出他家后院的房子, 于是投亲靠友的我们全家又相聚在沃基,生活虽仍水深火热, 但终于一家团聚了。
艰难的 1942 年, 难忘的 1942 年,日寇侵占嵊州, 经常四出杀人、 放火、 炸鱼,惊心动魄中我在沃基锦水小学上了学。
1945 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 鼓舞着沦陷区的人民,父亲与钱希乃校长用自装的收音机,夜夜收听广播,由父亲作记录,次日印发传单, 奔走相告。
1945 年 8 月 15 日, 终于收到了日本鬼子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大家举国旗、贴标语、 做花灯, 我们几个小学生, 步行到长乐一小操场上看一面大的青天白日旗(国民党党旗)。
兴奋之余,又传来日本鬼子来了的消息, 1945 年 8 月 15 日夜,我们连夜逃到沃基北边一小山村, 夜色中, 看到石砩至太平路上灯光和火炬隐约,提心吊胆度过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夜。次日, 传来日本鬼子当晚砸开方家酱坊大吃大喝的消息。正是, 已临末日还猖狂。 后来, 就得知日本鬼子集合一起, 集中投降了。
抗战胜利了,锦水小学活动也多了许多, 我还在演讲会上得了奖。记得张老师还制作了“孔明灯”,夜晚中点上了火的孔明灯冉冉直上, 飘向远方, 也表达了大家的和平心愿。
父亲心情很好,哥哥周新德已参军抗日,大姐周菊琴与大姐夫张唯力(毕业于空军军官学校, 后留校任教) 到台湾接管, 我们生活仍然清寒, 但充满希望。父亲已打算在被炸平的宅基地上重新搭建简易竹房。
长年的劳累和营养不足,把父亲累垮了。1947 年父亲去世,年仅 53 岁, 那年我 13 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炸毁了我家的房屋, 夺走了我快乐的童年, 也影响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八年抗战中的苦难童年,难以言表,作词:
[小重山]
繁星暗淡坠流萤,
惊梦童年苦, 已三更。
莫忘国耻警钟鸣,
忆往昔, 国弱受欺凌。
中华已振兴,
强国又强兵, 慰先灵。
故乡八月月正明,
听越剧, 重温故乡情。
(作者周新成,嵊州人, 80 岁。1954年毕业于嵊县中学, 1958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分配在沈阳建筑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