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发存照

王金发故居
王金发是一位在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中功绩卓著的人物。1985 年 5 月 30日至 6 月 2 日,当时的嵊县政协曾主办过一次王金发学术讨论会暨殉难七十周年纪念会。会议前后,县内外不少文史工作者曾到他的家乡广利乡董郎岗村走访、调查,了解王家的家世, 当地的地情以及相关的传闻。有的材料已被写入论文,在会上宣读, 并汇编成册。但是还有一些传闻,如王金发的童年往事等未被收入,只在口头流传。
一位外国哲人说过: “性格的塑造始于我们婴儿时期,并持续至我们死时。”纵观王金发的一生, 正是如此, 他童年时的这些往事、 趣事, 与他日后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有着一定的联系。为此, 笔者特将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整理成文, 供大家参考。
名字和外号
王金发其实不是他的大名,而是他的奶名。王金发大名王逸,字季高, 又字孑黎。他奶名金发, 有时也被写作金法,而他母亲始终叫他阿高。他小时候爱做“小人头脑”。 小伙伴们叫他 “小大王”。 后来, 他加入了乌带党, 做了个头目,人们称他 “金发龙头”。辛亥革命前夕, 他参加了光复军, 担任分统, 因秋瑾被杀,起义失败, 他栖身草泽, 被清统治者冠以 “绿林强盗” 之名。 1908 年, 他变卖所有家产,资助革命。在上海等地, 他手刃劣绅, 剪除内奸, 惩治叛徒, 营救战友, 击毙密探,追回被变节分子侵吞的革命经费……常常神出鬼没,出入虎穴,成为一个传奇式的侠士, 被人誉为 “中国的罗宾汉(罗宾汉是十二世纪英国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侠士) 。孙中山先生则称他为 “东南一英杰”。
浙江光复后,王金发就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平民百姓都称他 “督府老爷” ;土豪富户则在背地里骂他“强盗都督”。都督生活结束后,他在上海嵩山路买下了一幢西式洋房, 让人题字为“逸园”, 他则自称为“逸园主人”。
穿着新鞋下泥田
当年,见过王金发的董郎岗老人回忆说, 金发这人胆气来得大,皮剥掉全是胆————就是说浑身是胆。他们讲了一个王金发儿时穿着新鞋下泥田的故事。王金发小时候蛮活络, 走路飞快, 一年到头要比别的小人多穿好几双鞋。这天, 他娘又给做了双新布鞋,让他穿上,关照他 “穿得小心些, 脏的湿的地方不要去踩。” 王金发应了声, 就找小伙伴们玩去了。来到村边一丘烂泥田边, 他看见小伙伴们正在挖泥鳅, 就说: “我也来!” 小伙伴们见他今天穿了双新鞋, 故意逗他:“你敢穿着新鞋走下田来吗?” 王金发说:“这有什么不敢的?” 小伙伴们问他: “你不怕爹娘打吗?” 王金发说了声不怕,就穿着刚上脚的新鞋走下了烂泥田,和小伙伴们一起挖起泥鳅来。不一会, 王金发听得他娘在村边叫他,他在家里最听娘的话,不管在哪里玩, 只要听见娘唤他,他就会飞也似地跑去听娘吩咐。这会儿听娘一声叫,他马上从田里上来, 跑到娘面前。娘见他满身上下溅满泥浆,不由得骂了声: “讨债鬼!” 王金发说: “今天我不是讨债鬼,是他们说我胆小鬼的缘故,娘, 你打我一顿吧。”
背不出书挨打
王金发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他父亲知道他天资聪明,可就是野心肝, 贪玩,就专门请了位老秀才在偏屋里,教他读书。王金发认字很快, 一教就会, 可是读起书来,有口无心,读了半天还背不出来。老秀才知道他家三代单传,父母对他宠爱有加,不忍心责罚他, 就把他背书不出的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的父亲名叫王启孝,是个 “幼喜读书, 并精技击” 之人,只是“耻事满人, 未入仕途。” 听说儿子读书不用功,非常生气, 便用绳子把王金发绑在堂前的屋柱上, 找了根粗竹呼啸丝,狠狠地抽打他。王金发既不喊痛, 也不求饶, 任父抽打。他的祖父王修宫见孙子被打,十分心痛, 就搬了张小凳子,坐到王金发身边, 使他父亲抽打不便。围观的邻居见了, 对他说: “修宫太公你这是何苦,只要叫儿子歇手就是。” 王修宫说: “你不懂, 教子这事只能是一代教一代,爹教儿子,谁也不能干涉。我儿子在教他的儿子, 我没有闲话份。”
王金发在父亲的责打、母亲的劝导下, 读书开始用功起来,先生称赞他字写得好, 文章也会做了。十六岁那年, 他去县里应童子试。童子试就是取得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第一次没有考中, 父亲没有责怪他, 只说: “功夫还不到。” 王金发十九岁那年, 父亲去世了。临终前, 父亲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王金发考中秀才。从此, 王金发发愤攻读,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立志时。两年后, 他奉母命,再去应童子试, “得一青衿” (谢飞麟语) 。青衿是古时读书人穿的衣服, 这里是指读书人。也是就说王金发过了考秀才的第一关, 成为县学生, 就在这里, 他碰到谢飞麟, 接受了革命思想,投身于辛亥革命。
瓜子平均分
王金发小时爱赶热闹,邻近村庄庙会、 演戏, 他总是邀了一群小伙伴场场赶到,自始至终,不散不归。据说, 他们每次出发前, 都要在村头晒场上集队, 把每个人身上带的零钱统统集中起来,到热闹场合去买葵花子吃。当年小贩们卖葵花子是用牛眼酒盏量的,他们一人一盏, 平均分配。王金发出的钱往往比别人多, 但也只能分一份,没有带钱的小伙伴也能分到一份。 吃葵花子是王金发的最爱。 他吃瓜子的本事特别好,能把瓜子从左边的嘴角塞进去,马上从右边的嘴角吐出来,好像机器一样。他吃得特别快, 一眨眼功夫就把分到的瓜子吃完了。他看着小伙伴们正吃得津津有味,就躲到一旁咽咽口水, 从不讨要。
三枪一眼洞
董郎岗地处山区, 树林茂密, 常有野兽出没。大部分农家都备有猎枪,土名叫鸟铳。王金发从小就喜欢抡枪使棒, 他胆子大,常常偷偷把家里那杆鸟铳拿出去打鸟。可是他枪法不好, 常常一铳打去,鸟全飞掉了, 一只也打不下来。人们看见他背着鸟枪出来,就笑话他: “赶鸟铳又王金发发誓要学好枪法,他先是在自家茶园地角落点上一炷香,自己在远处瞄准,眼睛一眨不眨的,一练就是半夜。后来有人跟他说笑话, 说是开枪要眼快手快, 你拿双筷子,看见在飞的苍蝇,若是能够把它钳牢, 枪法一定会好。王金飞听了信以为真, 果真找了双尖头筷子,去练习钳苍蝇,练了些日子倒真的钳住了几只苍蝇。 苦练练出了一身硬功夫。后来他在日本大森体育学校的毕业考试中,射击拿了个第一名。
王金发在绍兴当了都督后,有一次回到家乡。乡亲们听说他枪法极精,能做到百发百中, 就让他表演一下。他二话没说, 拔出手枪, 朝自家的砖板墙上连开了三枪, 只有一个小小的弹孔, 留下了 “三枪一眼洞”的一段佳话。
惩罚小气鬼
有一次,王金发和一群小伙伴到邻村湖村桥去看戏。戏文散场已经半夜了。刚才大家在戏文台下挤出了一身热汗,回家路上感到十分口渴。走了一阵,只见路边有块糖梗地, 于是一拥而上, 你一支我一支地掰来就吃。小伙伴们见“小大王” 没有动手, 就帮他也掰了一支。王金发说: “人家的东西不能取,这次就算借的,过几天还给他。”大家说好,一边吃一边回家。 没想到那块糖梗地的主人是个小气的财主, 第二天发现糖梗被人偷了, 就依着糖梗的痕迹, 寻到董郎岗来了, 打听村里的野孩子, 谁胆气这么大, 一问两问,就问到王金发头上。于是他就找到王金发的爹娘, 添油加醋地告了他一状。爹娘赔了许多不是, 还给了钱。那小气的财主还是不依不饶,说王金发“无爹娘监训, 日后要闯大祸的。” 逼着王金发他爹当着他的面把王金发痛打一顿,他才扬长而去。小伙伴们见了, 都为王金发抱不平。王金发也十分生气, 想去教训教训那小气财主。 于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带着一群小伙伴,赶到小气鬼那块糖梗地, 用柴刀把糖梗砍倒了一大片,东一捆西一捆地放到田头路边, 分给大家吃。小气鬼知道,这恶作剧又是董郎岗那班讨债鬼干的,他怕再遭报复,得罪不起这帮小爹爹, 就再也不敢去告诉了。
(注:根据当地知情人口碑资料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