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卫(1889-1976), 字振家, 号普文, 甘霖镇白泥墩村人。辛亥革命志士。1917 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1935 年 4 月4 日授中将。长期从事军队教育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陆军大学教育长、军事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兼建军委员会主任。解放后,任中央军委高级军训研究室主任。
邢震南(1892-1942), 谱名传燊, 字霆如, 长乐镇坎流村人。保定军校二期步科毕业。参加北伐革命军,任六十三师师长、六师副师长,十七军副军长。1933 年北上抗日,与红军联合参加古北口、 冀东、 察哈尔战役, 回南京后任陆军总司令部参议。1936 年 1 月 25 日授陆军中将。1937 年“八一三” 淞沪会战, 任京沪警备司令部上海办事处主任, 太湖警备司令。西撤后, 任中央军校第八分校 (湖北均县草店)副主任。1938 年7 月, 应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之邀, 任浙江省七区 (台州) 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主张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组建政工队, 创办《力行》刊物, 组织话剧团, 创办路桥女子麻帽养成所等, 与共产党员合作共事, 获得好评。但为中统 CC 分子所忌恨,埋下祸端。1941 年 1 月 16 日调任浙江省三区(绍兴)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仅 3 个月, 绍兴城沦陷, 移署平水镇王化村,率部两次反攻绍兴城, 并在上虞县上浦、 何家溇一带抗击日军。6 月 14 日,邢被蒋介石以 “失土之责” 拘押于上饶第三战区军监处, 1942 年6 月上旬被处决。
王文熙(1892-1970), 字雍皞, 谷来镇人。保定军校二期步科毕业。1928 年任参谋本部浙江省陆军测量局局长,1935 年任福建省地政局局长, 1936 年 1月 30 日授少将。抗战初病居上海, 1940年赴重庆,任财政部田粮管理委员会地籍整理处处长。1945 年日本投降后赴台参加接收工作,任台湾地政局长兼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日资,简称台拓) 清理委员会主任, 以清廉俭朴传为美谈。
钱伦体(1891-1979), 字铁佛, 长乐镇五村人。 保定军校三期炮科毕业。 参加北伐革命军, 任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1932 年参加“一·二八” 上海抗战, 集结于江湾、 庙行一带, 亲率五二八团两个连与日军多次冲杀, 胸部中弹, 经年方愈。1933 年 1 月,因功获青天白日勋章。1935 年任八十七师副师长。 1936 年 2月4 日授少将,任南京江宁要塞司令, 徐海师管区司令, 第九补充训练处处长,国防部高参。1946 年 7 月 31 日升中将,行即退役,还乡办纸厂,并从事社会公益事业。
张 珙 (1892-1951), 字韵琮, 石璜镇人。 保定军校三期步科毕业。 参加北伐革命军, 任六师参谋处长, 七十九师三二七旅旅长, 1935 年 4 月 20 日授少将。抗日战争初, 任六师副师长、 师长, 参加随枣、枣宜、武汉、 徐州战役。后任第六战区干部团副教育长。1939 年 1 月 15 日任七十五军副军长兼第六师师长, 8 月 15 日晋升中将。1940 年参加枣宜会战和第二次长沙会战, 随后退役,寓居武汉, 后居杭州。
裘时杰(1892-1951), 字俊甫, 又名树琪,崇仁镇人。保定军校三期骑科毕业。参加北伐革命军, 任骑兵十二旅二十四团团长, 骑兵军校教官, 河南省陆军测量局局长。中央陆军大学第一期毕业,调参谋本部作战部 (部长黄绍竑) 高参, 少将职。1937 年抗战始, 随黄绍竑北上, 与八路军联合参加忻口战役、 娘子关战役,后被派驻八路军代表, 与朱德、 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相识。黄绍竑任浙江省主席后, 裘应邀回浙, 任省府干训团教育长。 1940 年初任浙保第二纵队司令, 1941年任三区 (绍兴) 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4 年任暂编第九军三十三师师长,少将职,与日寇战于丽水地区,艰苦卓绝。 1945 年 7 月 11 日率部攻克温州。抗战胜利后授少将,反对打内战, 随即退役还乡。 无子,生一女。 幼时招赘张珂表, 抚育成人,为县抗日救亡宣传运动领导者,嵊县共产党县委创始人之一, 革命烈士。
丁友松 (1892-?) 谱名茂松, 字梅斋,里南乡丁家店人。保定军校三期步科毕业。参加北伐革命军。1937 年任六师副师长, 参加“八一三” 淞沪会战。后参加台儿庄战役, 枣宜战役, 任六师师长, 扼守三峡。 1940 年中央陆军大学第一期毕业,参加第二、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 年 11月 15 日任八十军副军长,参加晋南会战。因多次负伤, 抗战胜利后退役, 寓居嘉兴养病, 后返老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卒于杭州乔司农场。
周 喦 (1893-1953) , 字奉璋, 金庭镇华堂村人。保定军校三期炮科毕业。 参加北伐革命军, 1933 年任六师师长,授少将。1935 年 4 月 9 日晋升中将。1937 年“八一三” 淞沪会战任七十五军军长兼六师师长, 驻南翔、 真如一线, 与日寇苦战,伤亡惨重, 撤至芜湖整训。参加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 升任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 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 扼守三峡,保卫重庆, 经历枣宜战役、 湘西战役、 常德战役,功绩卓著。1945 年 8 月 7 日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六师多嵊籍子弟兵,通行嵊县话, 为抗日战争而牺牲者众多。卒于台湾, 追晋二级上将。
宋 澄 (1894-1973), 字洪波 (颂野) ,甘霖镇甲秀坂村人。保定军校二期步科毕业。参加北伐革命军。1933 年 4 月 1日任第八军少将参谋长(军长赵观涛) 。1937 年任四十六军参谋长, 参加台儿庄会战、 武汉保卫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调任军委参议院参议,未赴任即辞职归家, 热衷公益,以诗书自娱,为邑中著名书法家。1973年病死狱中。
钱宗陶(1893-1983),字颂冶(颂野) , 竹溪乡竹溪村人, 保定军校六期工科毕业。参加北伐革命军。抗日战争时期, 任辎重兵汽车五团团长。中央陆军大学第五期毕业, 任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总司令卫立煌) 运输部司令, 少将职, 下辖5 个汽车团,兼第五团团长,驻云南保山。继任川滇西路运输管理局局长,驻四川西昌。1945 年 2 月 20日授少将, 抗战
胜利后即退役还家。
章履和(1894-1975), 字消尤,三界镇人。 保定军校六期步科毕业。 历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1933 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济阳一分校总队长,教育处长, 少将副主任。1937 年 10 月任中央军校十四期第三总队总队长。1939 年 10 月任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处长、 副主任。1944 年一分校裁撤后赋闲。
郭持平(1894-1980), 字若衡, 又名孝琪, 长乐镇石砩村人。保定军校第六期炮科毕业。 参加北伐革命军。 1936 年 1 月30 日授少将。1937 年抗战后任第十集团军二十八军副军长,参加“八一三” 淞沪会战, 驻防罗店以南、 蕴藻浜、 大场镇、 广陈镇等地阻击日军。1937 年 11 月 16 日晋升中将。1938 年冬任宁波防守司令兼宁绍台温戒严司令。1940 年 7 月 17 日,日寇出动海陆空进犯宁波,郭调集十六师、一九四师和守备团, 激战五昼夜, 克复镇海要塞, 击溃日军, 取得重大胜利,但反因伤亡惨重受到调查非议,愤然辞职回乡, 定居甘霖镇下沙地村。曾参与策划指挥嵊县联乡总队和中共岩头部队攻打驻石璜的汪伪军黄阿宝部队,将其赶出嵊县。
赵汉庭(1895-1969), 字翊邦, 鹿山街道小砩村人。保定军校三期炮科毕业。加入北伐革命军。在济南、 德州等地任兵工厂厂长。抗日战争时回浙, 任第十集团军少将高参, 协助省长黄绍竑办兵工厂,枪械远销全国军队。动用办厂小额款项在小砩村创办志轩小学。
陈孔达(1894-1990), 字光夏,里南乡大邱岩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毕业。参加北伐革命军, 任副师长, 1936 年 2 月1 日授少将。1937 年 8 月任七十三军副军长, 参加“八一三” 淞沪抗战, 与日寇战于秦家塘、 广福一带。 1938 年任八十七军副军长,参加武汉保卫战,晋升中将。1939 年 5 月参加南昌战役, 11 月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 年 8 月 24 日任七十军军长, 9 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1942 年 5 月参加浙赣路战役, 后驻防福建南平、浦城地区。1945 年春,参加南战区闽浙追击战。日本投降后,奉命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兼任台湾警备区副总司令。
宋希尚(1896-1982), 字达庵, 城关镇西后街人。 著名水利工程专家。 抗战爆
发时在南京,苏联援华轰炸机队因机场跑道不胜负荷,奉宋美龄之命完成应急抢修任务。后任交通部西北公路运输局局长兼任司令,保证苏联援华物资入境畅通。授少将衔,中将级。将西北原 700公里公路扩建至 3000 公里,踏遍贺兰,四越天山,亲临现场指挥, 建成西北公路
网。1940 年赴莫斯科谈判, 购买卡车数百辆,亲自带队,承运波兰大炮 200 多门, 运往长沙, 参加会战。曾普查西北地区石油资源, 筹备开发玉门油田, 以缓解油荒。
竺鸣涛(1896-1969), 字明道, 辛亥革命志士竺绍康之子, 金庭镇灵鹅村人。日本陆军炮兵学校毕业,继入黄埔军校三期毕业, 1936 年 2 月授少将。抗战时,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第二组组长,第二处处长, 第三处处长。1943 年 7 月, 任三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驻天台县),曾为嵊县联乡总队培养干训队。抗战胜利后任浙江省保安副司令,晋升中将。
陈楚雄 (1900-1973), 字锡堂, 号白,长乐镇珠村人, 保定军校六期骑科毕业。留学法国交通通讯学校。1930 年任南昌行营交通处长, 1933 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外事情报处长, 1936 年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兼军政部军务司副司长, 1937 年 5 月 7 日授少将。1937 年 12月至 1940 年 3 月任总参谋长(何应钦)办公室第二组组长兼军政部参事。1940年 5 月至 1942 年 12 月任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局长何应钦兼) 中将秘书长。1943 年 2 月至 1945 年 12月任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统制局主任秘书。
叶彦世(1903-1962),名本老, 甘霖镇西叶家村人。1925 年浙江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电讯系(浙江大学前身) 毕业, 从事军事通讯学校教官多年。1939 年任军事委员会税赋缉私总台台长。1943 年任空军监察总队总队长,少将职。日本投降后, 赴台湾接管日军雷达设施, 任雷达研究所所长,回大陆后任空军雷达研究所副所长 (所长由军事长官兼) , 授少将。我国雷达事业开创者。 1948 年, 回家开碾米厂。解放时,将整理好的美国先进雷达资料献于甘霖区政府。1962 年在绍兴养鸡场患病, 回家卒。
郭孝瑞(1903-1949), 又名定远, 长乐镇石砩村人。黄埔军校六期毕业, 服役炮兵部队。抗日战争时期, 参加台儿庄会战、 武汉保卫战。周喦特聘他为二十六集团军独立炮兵团团长, 予以少将职,曾参加鄂西会战、 宜昌反击战,在扼守三峡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功绩卓著。在孟良崮战役中被解放军所俘, 后释放回家, 病死于去香港途中。
周 琦 (1904-1986), 字奉瑞, 金庭镇华堂村人, 系周 堂 喦 弟。黄埔军校六期毕业。陆军大学十四期毕业。1937 年任第六师参谋主任, 参加“八一三” 淞沪会战。1938 年参加武汉保卫战,调军事委员会任职。1940 年任九战区长官部 (司令薛岳)少将高参,九十九军九十九师副师长, 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1945 年任长沙游击司令。他热衷战术研究, 总结战斗经验, 著 《小部队作战》 一书, 计 17 篇,10余万字。
尹锡和(1905-1951), 字鲁眉, 甘霖镇尹家村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参加北伐革命军。 1932 年任八十八师某连连长,参“一·二八” 上海抗战。1936 年入选庐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毕业后赴前线对日作战。1940 年任第十集团军六区(宁波) 抗日自卫总队长, 第十集团军兵站总监, 少将职, 驻新昌县大佛寺, 负责浙东抗日后勤保障。对嵊、新两县联乡总队多有支持。
楼迪善 (1906-1941),三界镇大岙村人。黄埔军校六期炮科毕业, 次年留学德国炮兵学校。1938 年任国军炮兵十一团上校团长,在湖北鄂城指挥对日作战中,击沉日舰一艘,击伤二艘。1941 年任陆军野战炮二旅少将旅长,因患阑尾炎病故, 灵柩行回家乡安葬, 并被后人立碑纪念。
何缉生 (1906-?) , 字子亚, 原籍新昌县, 幼丧父, 随母改嫁甘霖镇后爱坂村。黄埔军校九期毕业,历任军事委员会特务处南京看守所所长,军政部监狱典狱长。1940 年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 浙江站督察, 1943 年升站长。 1944年任三十二集团军少将处长,陆军总司令部少将处长。后去台湾, 侨居美国, 著有 《遁山诗集》 、 《老张吟集》 、《性命双修》 。
钱法铭 (1907-1960),北漳镇人。1925 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团长, 1945 年任十三师副师长,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
张雄潮 (1907-?) , 字铁贞, 剡湖街道沙园村人, 俞丹屏是他姑夫。系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抗战时任军事委员会战干四团晋南总队总队长, 三十四集团军、 三十八集团军高参,调任第一战区长管部少将高参。著有《晋东南抗战四年纪略》 一书藏于家。
裘 轸(1908-1993),字俊焕,崇仁镇人。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参加北伐革命军,抗战前任第六师政训处长。1937 年参加“八一三” 淞沪会战, 防守南翔、真如一线。周喦任七十五军军长后, 任副官处长,为得力助手,在台儿庄会战中献计从鲁南突围。后调任十八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固守宜昌。裘机智聪明, 善文笔, 1943年被陈诚请为秘书。后任军委特别党部秘书、 代理书记长。俞济时调任蒋介石侍卫长后,裘轸任侍从室参事。裘目睹官场纷逐,不待抗战胜利, 便卸甲去职,在宜昌经商。著有 20 余万字之 《轨迹寻痕录》,大多记述抗战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
钱 立 (1908-1955), 又名盘石, 号厉生, 竹溪乡竹溪村人。黄埔军校六期工科毕业。在抗日战争中, 1938 年任汽车兵团教育营营长; 1939 年任辎重兵团汽车五团团长; 1940 年任运输司令部川滇线区司令,少将职; 1944 年任国军联勤总司令部运输署供应司司长, 少将高参, 陆军总司令部第四署署长,制定汽车五级保养系统。
阮清源 (1909-?) , 字亚承, 东土乡双江溪人 (1955 年划归绍兴县) 。 1929 年浙江警官学校毕业。1933 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毕业后到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工作。1937 年上海、南京沦陷后, 任军统忠义救国军纵队指挥,坚持在当地进行游击战,为戴笠嫡系。与上海名律师陈则民和日酋松井石根是同学,后被命为汪伪江苏省长。阮清源亲自密谋暗杀, 不幸被捕,坚贞不屈,一时成为沪上新闻人物。1940 年任淞沪区游击纵队指挥官兼江苏省三区 (江阴、 上海郊县) 行政督察专员, 忠义救国军代理总指挥, 少将职。1941 年除夕夜, 经周密计划, 阮率部潜入上海市, 策划实施定时大爆炸,袭击日伪据点,重创日军气焰,震动大上海。1943 年秋任军统第三处处长兼军统华东区区长、 军委东南挺进军司令。日军投降后, 1945 年 8 月 18 日,率两个团进上海市,系国军光复上海最先进入的部队。其中第一团和特务大队几乎全是嵊人子弟兵, 嵊人为光复上海有大功焉。
马武奎 (1912-?) , 谷来镇举坑村人。黄埔军校七期毕业,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二十一期毕业,国防大学第二期毕业, 任蒋介石侍从室警卫团团附。抗战时期, 任七十五军六师十八团团长,四十一师参谋长、副师长, 陆军预备第八师师长, 少将职。马精通德文, 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史》 、 《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陆军建设与发展》 、 《德军装甲师驰援史太林格勒之战》等译著。
马公亮(1911-1967), 字月浪, 剡湖街道城隍坊社区人。抗日军兴, 任第六师作战科长, 参加“八一三” 淞沪抗战, 1938年任六师十八旅参谋主任,曾参加台儿庄会战。 1939 年任七十五军辎重营营长。1940 年任第六战区兵站八支部部长,1943 年任兵站参谋长, 少将职, 负责湘西各战役的后勤供应和运输任务。抗战胜利后授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