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前新春伊始,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剡溪两岸传开了,这就是嵊县即将撤县设市。这标志着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将名副其实地迈开了向现代化城市挺进的坚实步伐。当时,作为新闻媒体的报社立即跟进点赞,称此举为我县步入崛起之路、跨越之路、辉煌之路的新起点。
正式公布这个消息的是年初召开的“两会”,撤县设市工作已被列入了该年度县委、县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两会”一结束,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全面启动。这时,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就是撤县设市后,我们的市名改称什么呢?嵊县的县名与我国多数县的县名不同,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县名是个单字名,撤县设市后称“嵊市”,还是称“嵊县市”?尽管这种称法,在我国地名中不乏先例,如湖北有个地名叫沙市,四川的万县撤县设市后叫万县市(1998年改设万州区)。但是人们在议论中,对改称“嵊县市”、“嵊市”的说法并不认可,认为听起来很不舒服。
县委领导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一天上午,时任嵊县县委书记的罗国钿同志,到政协把尹文欣同志和我找到了他的办公室,说起了这个问题。聊了一阵,就给我们下达了任务,让我们作些调查研究,收集各个方面的反映,然后动动脑筋,提出一个新市名的建议方案来,供县委、县政府领导讨论时参考。
改县名是桩大事,古代有“天下重器,王之大统”之说,为州县命名属“大统”之列,须由皇帝颁发诏书才行。就是现在也须报请国务院批准发文公布,不是什么时候自作主张想改就可以改的,因此必须慎重考虑,从长计议,起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好名字才行。接受任务后,我们就按部就班地操作起来。先是通过各种对象的小型座谈、个别走访,让大家敞开思想,各抒己见。然后把大家谈古论今、众说纷纭的意见归总梳理。意见很多,归纳起来有两条思路。一条是“去旧换新说”,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嵊”字比较冷僻,除了作地名外,别的没有什么意义,干脆趁此机会重新起一个含义深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又叫得响的新名字。另一条是“保持传统说”,多数同志则认为“嵊”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老名堂”,已沿用多年,广为人知,一下子改成新名字,会给大家的工作、交往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们权衡利弊,认为另起新名似有三道难题:一是名字难定,要在全国3017 个县市(1988 年底的数字)中起一个不能重复的、恰恰当当的、为众人所公认的“绝妙好名”,绝非易事。二是推广亦难,要让满世界的人把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名字与古老的嵊县划上等号,流传于世,需要投放多大的力量,等待多长的时间,难以数计。三是要改变人们的习惯称呼更难。由于地名具有历史的传承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往往是变成了常态,一成难变。人们叫惯了老名字,不会弃之不用。“文革”期间不是刮过一阵“改地名”的风么?以城关镇为例,当时的东圃大队改名为东风大队,戴望大队改名为红武山大队,8 个居委会改成建国、解放、红星等政治色彩极浓的新名字,北直街改名为红卫路,市心街改名为人民路,一大批街路巷弄都另起了革命化的新名字。然而改名之后,除了公章上改了、文件上改了,老百姓依然对老名字照用不误,所以“文革”结束后,这些名字又改回到老名字上去了,一直沿用至今。我们考虑,如果采用“保持传统说”的思路来命名新市名,这些难题多可避免。权衡利弊之后,为传承历史、尊重传统、便于流传,照顾到群众多年形成的习惯,我们确定在起新市名时,“__________嵊”字不能丢,最好在“嵊”字后再添一字,成为双音字,与全国多数县市名一致。
添什么字呢?那就先查查嵊县名称的来历和汉语字典吧,看看能得到什么启发。从县名的历史演变上看,嵊县置县之初称剡县,汉时王莽称帝时改名尽忠县,为时10 余年恢复剡县;唐武德四年改名嵊州,并设剡城县,4 年后恢复剡县;吴越国时期一度改名赡县,70 年后恢复剡县。宋宣和三年改嵊县,县名沿用至今,已有874年的历史了。
通过对县名演变史的查考,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名字进入了我们的眼帘,这就是“嵊州”。州好像是地名的专用字,州是古时一种行政区划名称,虽然其区域的大小历代不同,然而它在行政级别上比县大一级,如今这个“州”字依旧保留在许多地名里,而且这些地方还都发展成大中城市,其中不少还是省会城市,如广州、福州、郑州、杭州等。在浙江省内有温州、台州、衢州、湖州等,均为地级市。再说,当年剡县所以改称嵊州,也正是撤县建府的时候。从这个角度上说,嵊州这个名字还有些历史渊源呢!我们初步确定撤县后的新名就选它了。
为了解领导和群众的满意度,我们把这个想法向当时负责撤县设市准备工作的副市长杨文孝同志和民政局长吴凤英同志作了汇报,并在较大范围内向有关同志征求意见,得到了大多数同志的赞同。我们又考虑到这个名字不知有没有上了典籍。于是从政协资料室找来了目前我国最大的一部辞典——————《汉语大辞典》,竟有了欣喜的发现。“嵊州”早已上了典籍!这部词典对“嵊”字的解释是:
地名,嵊县,在浙江省。汉时称剡县,吴越改为赡县,宋始名嵊县。古亦称嵊州。唐薛逢《早发剡山诗》:“正怀何谢俯长流,更览余封识嵊州”。
还有一本《汉语大字典》说得更是直接:“嵊县,古为嵊州”。
这就说明,嵊县称嵊州是上了典籍,有据可查的。这可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啊!我们想,如果不用这个名字,古人精心设计的心血白费,那真是太可惜了。于是我们坚定信心,打定主意,就用这个1374年前曾经用过的好名字,来一个“古名今用”,让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扬光大。
走完了这样一些程序,我们很快向县委、县政府报送了《关于设市后新市名的建议方案》,并列出了四条理由,供领导们研究时参考。这个建议很快被通过,写进了撤县设市的报告,上报给国务院。是年8 月28 日,国务院发文批准嵊县改设嵊州市,从此结束了以“嵊”名县的历史,开始了以“嵊州”名市的新篇章。
为了给撤县设市制造舆论,我们又写出了《撤县设市话嵊州》等专稿,说明了改名嵊州的理由,先后在《绍兴日报》和《浙江日报》上发表,还赶在撤县设市庆典之前,编出了一本以“嵊州”为题的画册。
岁月如歌。二十年来,我们亲眼见到年轻而美丽的嵊州正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着现代化的城市迈进,真是令人欣喜万分,振奋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