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协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协提案 | 剡山书院 | 文史天地 | 理论研究 | 委员风采
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嵊州
越剧伴随我成长
发布日期:2017-04-18 作者:嵊州市


  我因工作关系,去过省内外不少地方,其间常遇有人问我何方人士?答曰:嵊州人。他们都会以点赞的口吻说,噢!越剧的故乡。越剧的声名远播,我的心中也会泛起几分自豪。

  越剧可以说伴随和影响我的一生,为我苦难的童年带来快乐,滋润了我繁忙的工作,丰富了我晚年的休闲生活。在我的童年中,感觉快乐的只有两件事,其一是白天能偷闲看小人书,一分钱可看两本连环画册。另一件是晚上可以出去看戏文。看戏的地方很多,就城关而言,有西门的西狱庙和周家祠堂、市心街的元帅庙、市山弄的西仓庙,还有白莲堂的尹家祠堂。看戏次数最多的是城隍庙和东前街的药王庙,因为城隍庙的戏台和环境是最佳的,戏也演得最多,药王庙则开办过剧院。下南田的十王殿也是常去的,另外还赶到小砩、马家、雅致、雅良等村的祠堂看戏。剧目多有重复,大同小异,内容也似懂非懂,但来回走20多里路,赶热闹看戏的劲道,始终乐此不疲。

  我童年的时候,越剧男班已退出舞台,女子越剧兴起并繁荣于上海,我还有机会看到不少名角回乡串演的盛况。有一次我看名旦赵瑞花演的拿手好戏《叶香盗印》,她那轻盈敏捷,跌爬翻滚唱做皆佳的表演艺术,让观众看得特别过瘾,台下人头攒动,发出阵阵叫好声。赵瑞花登台演出,台上更换了绣有她名字的出入口门帘和桌帷,鲜艳夺目,戏台场景焕然一新,营造出名角的气氛。据说凡是名角登台都有此举。我还见过男小生名角王永春回乡办的越剧女子科班,他带领学员教演的《桑园访妻》、《游庵认母》等戏,虽然学员的配演显得幼稚,但王永春的艺术风采,不减当年,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科班里那些一字不识的少女学员,愁眉苦脸,死记硬背学赋子的窘迫模样,至今难以忘怀。

  建国后,我参加了工作,有了家庭,工作学习和家事十分繁重,但我仍然爱好越剧,能看的演出一场也不肯漏掉。出差在外,晚上空闲,是看戏的好时机,宁波的天蟾舞台、杭州的胜利剧院等处,都是我看越剧的好去处。后来电影代替了舞台演出。1953年,嵊县在剡山小学操场,首次放映越剧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我看过后感觉特别新奇,兴奋得奔走相告。那时,县广播站在闹市点和居民聚居区,用水泥柱在高空安装高音喇叭,天天早晚播放戚雅仙唱的越剧《婚姻曲》,这些演唱有力地推动了新婚姻法的宣传贯彻。新婚姻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包办的买卖婚姻,媒婆绝迹,是一次社会思想的大解放。我们那时自主恋爱结婚,不挑吉日,不送彩礼,不摆宴席,说句道贺就可以了,是男女婚姻最自主、最幸福的一个时期。

  1962年放映越剧电影《红楼梦》,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对团员青年进行一次教育,统一观看电影《红楼梦》。当时,我在宁波公路运输局任团委书记,局党委要我以通知的精神,给全局团干部作一次报告。我对此事感到为难,因为我从未关注和读过《红楼梦》,只得迫不及待地搜集红学专家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草草阅读了《红楼梦》第四回,生搬硬套地拼凑起来去说了一通。从此,我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常以捧读消遣。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许多剧种搬上舞台和银幕,其内容往往表演某些章回和某个人物的情节,如京剧的《晴雯》、《红楼二尤》等,越剧《红楼梦》从原著中抽取宝黛的爱情悲剧作为全剧主线,较好地串连了不少主要章节,引导观众了解领会《红楼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不愧为戏剧改编的杰作,并符合越剧的表演特点,成为越剧的经典。

  文革时期,“靡靡之音”和“怪现象”的叱令,成了强加在越剧头上的恶谥。女子越剧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上海和全国各地的越剧剧团均遭解体,大批艺术人员被迫改行和送去劳动改造,许多艺术家惨遭迫害。戏剧男女演员互扮角色,历来有之,何独越剧是“怪现象”,正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自身的条件和原因,决不是偶然现象,是时代的选择。女子越剧培育出来的青春靓丽、婉约柔美、雅俗共赏的表演风格,融入了社会的文化,打动了社会大众,可以说中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文革结束,春回大地,越剧迅速复出,群众排队买票,争看《红楼梦》、《碧玉簪》等电影,盛况空前。我省的小百花越剧团献演《五女拜寿》,誉满全国,引领了越剧发展的新阶段。
  退休以后,看越剧演出只能在电视机前过过瘾了。但我仍然关注越剧上春晚、新编越剧直播、梅花奖评奖以及越女争锋等演出活动,喜看老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等传统剧目,也爱看新戏《西施断缆》、《一钱太守》、《马寅初》等。有时也会搜索阅读媒体有关越剧方面的报导和文章,偶尔勾起一些思索和童年的回味。

  纵观越剧百年,从初创中崛起,在奋斗中飞跃,质变为全国第二大剧种,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在于其呈现的时代精神,紧贴时代脉搏,融入时代潮流,成为推进时代进步的一种力量。其次,在于其开放创业的精神,不拘泥一城一地,寻机遇、闯码头,寻找新的发展天地。经几进几出的拼搏,终在上海落脚扎根。建国后,不少越剧团奔赴北京、天津、兰州等地,把越剧的种子撒到天南地北。竺水招在戏曲大省江苏争一席之地,尹桂芳在闽越语言难通的福建,开辟了一片天地。越剧人开放创业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三是越剧人具有的改革创新精神。越剧的生命在于改革,越剧的魅力也在于创新。越剧人不断改戏路、改剧本、改班子,创流派、创名剧、创明星。越剧十姐妹的崛起,得名和发祥于上海,都是坚持改革创新的丰硕成果。十姐妹实际上是一支团结和引领越剧改革创新的强有力团队。

  越剧伴随我一生成长。在越剧诞生110周年的今天,重温越剧的发展历程,挖掘、研究和发扬越剧艺人的吃苦创业和改革创新精神,仍有不菲的时代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浙ICP备050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