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协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协提案 | 剡山书院 | 文史天地 | 理论研究 | 委员风采
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天地
嵊籍名作家陈醉云生平
发布日期:2018-12-28 作者:市政协办


 


陈醉云(1895~1982),嵊县人。谱名载荣,又名逸、载耘,字醉云。对于这个名字,现在的读者已很陌生;可在民国时期,他却是一个各种文学体裁都涉足的大作家,颇有名气。同时,他又是电影编剧家。

陈氏先世式金公由剡东樟田迁居嵊县城中。醉云父陈融(1869~1907),谱名应昌,字葆田,号洛邨。光绪丙申府试案首,丁酉院试入学,乙巳考取一等补廪,丙午乡试荐卷不售。未几,清制改革,废科举,兴学堂、讲维新,遂剌取制科名。应昌与诸同志在城北白果树下书塾旧墟上创建民义学校(今鹿山小学前身),又在东后街开设醉墨轩纸铺,兼售维新书籍,借此以灌输东西文化。君与王孺人育有五子,长子即醉云,生于光绪二十一年乙未正月初四日。

9岁左右,醉云就读于县城襟带门内民义小学。他在日后的回忆文稿《从回忆说到生活方式》中这样叙述:“我的故乡,为浙东嵊县。……我们的学校,在沟水流出东城的壕洞旁边。虽然不在高处,但校门前就是一道城墙,正对着壕洞拱门的城上面,建着一座亭,亭上有一块横匾,题着“溪山襟带亭”五个很秀挺的大字。”那时由于读物的缺乏,醉云偶然间在同学那里见到《聊斋志异》,欢喜得不得了,便央求同学借回家来,在油灯下细览,直到深夜方睡。看完一本,又借一本,在十几个夜晚工夫,把整部《聊斋志异》看完。由于这书,他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又到父亲的书箧中去找,找到一部《萤窗异草》以及《千家诗》《唐诗》之类,也都在无罩的煤油灯下津津阅读。从此醉云对于文学书开始亲近。后又看了许多旧小说,以及林琴南翻译的《说部丛书》。待到五四运动以后,又由看《新青年》,以至于看其他各类新文艺的译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父应昌早逝,寿仅39岁。遗留房屋一所、桑园两个,还有一家书铺的部分股份。那会醉云几个兄弟还在读小学,母王氏便担负起抚育的重任。由于家庭经济不再宽裕,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孩子们经常饥饿难耐,放学回家时,母亲常把隔宿的饭放在锅里煮下供食,自己却吃些老的菜叶和豆渣。醉云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我的母亲》中这样叙述:“母亲的一生,可说是全在困苦的挣扎之中。他永远是积极的,忍耐的。无论怎样的巨痛深创,她总是容忍着,使一切难关得以次第过去,她常常毫不动气地沉默着,也不去求助于人;但对于穷困无告的人,她又每每不顾艰窘地去帮助他们。”

小学毕业后醉云入绍兴第五中学,博览群书,研究新学,颇有心得。走出中学校门时年约20岁。在亲戚和邻居们的劝说下,母亲张罗着为他配亲,却遭到儿子的竭力反对。后来面对“迎娶”的现实时,向往自由婚姻的醉云在绝望中失声痛哭,以至于发生了与母亲的第一次争吵。不久,便离开了家庭,前往上海谋生,在中华书局任编辑一职,常常二三年不回家去。后又曾经几次向母亲提议,要和那个“粗悍的女人”离婚,终未得到允许。1915至1916年间,有《游明心寺》《游艇湖山记》等诗文发表于《叒社丛刊》,已显才华。

        1921年,陈醉云回嵊探亲,不久即返上海。在1923年的《创造日汇刊》上有《沉闷》一文:“每当沉闷的时候,只消跑到林中去听一听古寺的钟磬声,心中就觉得释然了。当时几个朋友还笑我怪癖,并且说:‘土地庙里,正锣鼓喧天地做着社戏呢,要寻乐,那边不是唯一的好地方吗?’我除了笑着致谢他们的美意外,再也没有别的话说。如今呵,如今是在车马喧阗的上海,比那社戏场的嘈杂还要难受呢;虽然相距不远有个古刹,可是已接受了都市化,再也闻不到那严肃而悠远的钟磬声了。故乡迢逓,安得长风几千里,将那慰藉灵魂的钟磬声一声声吹入耳膜,洗尽我的沉闷!”此时的他,怀着浓浓的乡愁。

       1922年左右,陈醉云开始从事创作,经常写些短诗,投寄《民国日报•觉悟》与《时事新报•学灯》,所见有《虫声》《今昔》《偶然》《文明》《花和我》《观舞后》《好斗的蟋蟀》《金钱的诅咒》等新体诗歌,数量可观。此年,同乡好友谢冠生去法国留学,醉云作诗歌《送冠生赴法》相赠:“孤舟似叶地,向海阔天空洪波万叠的重洋中横渡而过,那些别恨离情,也许会给伟大的自然一齐收拾去呵!老友,祝你旅途无恙!等你挟得西方文化归来时,我们再在灯月交辉的夜中衔杯欢叙罢!”这个时期,其短篇新诗、故事主要集中发表在陈伯吹主编、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及中华书局内刊《进德季刊》上。1923年,又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投寄《东方杂志》等刊物。是年,醉云回忆往事,想到辛劳一生的母亲,不禁深深忏悔与懊恼。“《悔》:现在,已经在外面做了好几年事情,每天与冷酷的社会相周旋,已把童年的天真逐渐消尽了;而且甚至于连慈爱的母亲也都忘掉了,虽然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曾因想着她而流几点清泪。”

       1924年2月,陈醉云参校的《新小学高级国语读本教授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该年,还为电影公司编写剧本,参与电影创作活动。曾撰写《导演学》共19章,发表于《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介绍影戏中有关导演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导演的任务、导演对于演戏过程中场次的划分技巧和导演工作时应注意的事项。1924年10月,由留法生汪煦昌等人创办的神州影片公司成立,地址在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推选汪煦昌为总务主任,裘芑香为导演主任,陈醉云为编剧主任,周克为摄影主任,裘逸苇为布景主任;李萍倩为化妆主任。其中导演裘芑香是嵊县人,醉云与他携手合作,自是相处融洽。公司在创作上,一方面重视电影的教育和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更强调艺术感染力,主张将“主义”融入艺术中,并由此而提出了“潜移默化”的制片方针,舆论称之谓“神州派”。

1925年,神州影片公司发行新片《花好月圆》《不堪回首》,陈醉云任编剧。他在当年的《进德季刊》上介绍神州公司第一剧《不堪回首本事》,又在《国闻周报》上发表《影戏谭:花好月圆本事(神州公司新片)》宣传影片。在神州公司《花好月圆》特刊上,陈醉云刊发《神州影片公司创办的旨趣》一文。其言:“芸芸众生,为着衣忙,为着食忙,为着住忙,深受现实的压迫,生活是怎样枯燥而凄荒。秀丽的山色,滟潋的湖光,无福消受,未容徜徉。温馨的故事,瑰伟的画图,心虽向往,势难周赏。于是汪君煦昌,起了艺术的冲动,想从事于兼收并蓄的制创。音乐呢?有声无形,只有瞬间的清响。文学呢?那是符号的记述,没有具体的迹象。图画雕刻?也太单纯,未饶颤人心弦的力量。只有影剧,可用音乐的节奏,文学的想象,图画美术的点染,山色湖光的衬映,复现于银幕,供万人观光。伟大、博雅、普遍,实形成了这影剧艺术的壮严。汪君对于这事,又曾经过一番研究,有相当的经验,于是邀集同好,规划缔造,神州影片公司就在这样的进行底下成立了。虽然我们的事迹未副愿望,但我们的志趣确是愿在艺术之途上努力的。努力罢!尽我们稚弱的力量,去点燃那艺术的灯光;虽然不能普照,也胜过一片的黑夜茫茫。”

1925年6月初,中华书局总厂同人进德会开办暑期补习学校,陈醉云任教员。到了中下旬时,母亲病重,醉云匆匆赶回故里。自上海坐轮船到宁波,又换火车到曹娥,乘帆船向剡溪上驶。到家时,才知母亲已出殡,未能见上最后一面,醉云悲痛难忍。母故后,醉云便立即解除了契约婚姻,去除一块心病,唯一的后果是遭到了守旧乡亲、前辈们的集体声讨。在故乡的几日里,见到几位老同学,已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质朴,颇有一些官气,醉云得不到新的兴味,对故乡的社会环境多了一种认识,惊叹社会同化力的厉害,于是便抱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想离嵊返沪了。他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故乡虽然有秀丽的山水,我却觉得不能再留;况且母亲已亡,更没有甚么可恋了,于是又匆匆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后,过了一段时期,醉云就和朱璧(字凝如,嘉兴桐乡人,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结为伉俪,由真挚的友谊进而为夫妻。醉云感叹“可惜母亲已不能再活,而一看这个可爱的媳妇了”!后夫妻育有一子:达光(即陈雨明)。9月中旬,由裘芑香导演、陈醉云编剧的五友影片合作社制作之爱情片《佳期》拍摄竣工。10月间,完成大部分接片工作,陈醉云邀请黎锦晖等前往公司观看,黎君观后大为赞美。谓:“该片新隽细腻,实为国产影片中最有艺术价值之杰作,足使中国电影界增加荣誉云。”11月22日,文学研究会同人为祝贺《文学周报》二百期寿诞,举行聚餐大会,陈醉云、丰子恺、黎锦晖、樊仲云、郑振铎等二十余人到场,觥筹交错,颇极一时之盛,后至宾记照相馆合摄一影以志纪念。

1926年,应《进德季刊》编辑袁聚英之约,撰写《谈占有欲》,对由“占有欲”引发的罪恶和过失作了阐述,并提出消除“占有欲”的几点方法:“1.精神方面:有相当的觉悟,不能一味自私自利,努力于有益人群的工作,鼓舞自己生活上精神上的兴趣;2.关于物质:对于所享受的东西,要用艺术的态度去仔细咀嚼,切莫贪多、浪费,于淡泊中求出至味;3.用‘消除占有欲’作道德上的信条,一面用法律制裁由占有欲而形成 的罪恶和过失。”9月,为《共鸣月刊》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同年,在明星公司特刊上发表《影戏演员的修养——在民新影戏专门学校演讲之辞》。

1927年3月24日,中华书局编辑所召开职工会,通过章程并选举执行委员十一人,陈醉云当选。1928年,带着肠胃病在杭州西湖度过春天,勾起诗思,又写了《玫瑰》《月光》等几篇长诗,载在《贡献》旬刊。经友人夏康农、张友松的怂恿,复将诗编写成一本诗集,即以《玫瑰》命名,交给他们主办的春潮书局出版,收录《玫瑰》《海的舞曲》《月光》《眠歌》《落叶的挽词》《秋》《解脱》《忘了我罢》共八篇。6月,在《电影月报》上刊发《美国的影戏》,评论美国商业电影编剧之优劣,指出:“艺术的好坏,不在乎材料的多少,不在乎耗费的大小,却是在乎运用思想与技能的结果。”1929年,陈醉云著《文艺与恋爱》由世界文艺出版。

1930年,同几个友人组织未央书店,因一时没有书稿,便把历年的作品,辑成一部随笔集《卖唱者》,一部小说《游子的梦》,以及一部中篇小说《春曦中的男女》。醉云与文学有缘,但当时对于写作及出版,却不甚热心,所以到了春潮书局和未央书店先后闭歇后,也不再替作品另谋印行。1930年以后,就没有写过小说,诗也少作,不过零零碎碎写写随笔,以及记游的印象记。在他看来,”以为小说近于空虚,虽然它也可以表现思想,但要假设一种结构来叙述,总嫌不痛快。而印象记,足以真实地表现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状态,并且也可以加入文学的情调去,所以仍旧预备找机会继续写作。至于诗,却要看有否适宜的灵感。”30年代,其诗作主要发表在《小学生》《艺风》《学校生活》等刊物上。

1930年夏季,醉云遭了一次大病,加之门前车声日夜喧阗,对于都市非常憎厌。病稍愈,觉得非迁居不可,遂急急离开上海,迁往妻子的老家嘉兴濮院疗养。起先计划只打算在濮院住一二个月,等身体较好了再移居杭州乡间;但对此地的印象尚好,便呆了下来。在其《乡居随笔(四)》中叙述:“濮院这地方似乎还不坏,水道交通便利,物产也还丰裕,就只没有山,这实是一个颇大的缺点。”其间病愈后曾一度去沪,但不久仍返濮院,不觉一住年余。在此停留期中,于工作之余偶作杂记,题名为《乡居随笔》,时作时辍,得三十余则。

1931年发表新诗《乡下人家》载于《小朋友》;8月曾游普陀,10月写《梵岛印象记》,发表于《文艺月刊》。1932年岁首,又举家迁往吴兴乌镇,爱乡居之宁静,一住又将两年。其间也曾续写《乡居随笔》,除散失一部分外,得五十余则。乌镇与濮院一样,都系水乡,平原坦坦,全境无山,久居渐起平淡之感。这位在山乡长大、爱山甚于水的人,喜欢游山、种植,因此又起迁居之念。预备于1934年,移向杭州乡间。其地有天目山的余脉蜿蜒入境,而清澈苕溪,亦沿山麓东流,拟家于此间,过半耕半读的生活。1932年8月《剡声日报》创刊,社址嵊县县城龙头街,对开日报,陈醉云被推选为报社第一届常务委员兼总编辑。该年秋冬之际,游历苏州。

1933年,听从友人的劝告,到朋友张蕴叔位于乌镇的“适园”颐养病体。在适园的日子里,陈醉云流连于三春佳日、秋冬萧晨,观远山缥缈,赏满园花开,叹落叶盈庭,陶醉于园林诗意的四季轮回、自然成韵,深感“每以得此静境为幸”。陈醉云来时,适园的创建人张云伯已谢世,其弟张蕴叔任职于铁路系统,常住上海,岁时令节才回乡小住。第二年春离开适园时,遵主人之嘱撰《张氏适园记》(末署剡溪陈醉云),将近一年与园林朝夕相处的深情倾于笔端,洋洋洒洒数百字,文白结合,简洁清丽,写尽花园清幽可人。1933年春,在《东方杂志》发表《姑苏散曲》《复兴农村对策》;4月间曾游杭县安溪镇,一番巡视后,对于此间清洁的水源留有深刻印象,早怀着择地迁居之念的他,打定主意准备移居于此。6月,应《艺风》编辑孙福熙新出《职业专号》之约稿,拟就《农村生活互助社--安溪新村计划简稿》发表,对于理想中的互助式团体生活有着详细的考量与规划。7月,为《剡声日报周年纪念特刊》撰写《勉励啊,剡声!》。9月,在《艺风》月刊上发表《中国的雕塑艺术》,在谈论民间艺术时,提及故乡嵊县城隍庙雕塑。“我的故乡剡溪的城隍庙中,有两座极好的雕塑,是装在前殿与后殿中间的壁上,当做窗饰的(附图,孙福熙摄),它们两面都有各不相同的人物花卉而中间则通以许多玲珑的小孔,雕镂的细巧,工程的巨大,确实令人惊叹。可惜这两座窗,已于去年被毁了。”1932至1933年期间,还撰写有《农村生活》系列文章刊于《小朋友》。

1934年2月,陈醉云坐列车过杭州,转乘汽车经绍兴回嵊。《稽山镜水的一夜》记言:“一个钟头后,车到上虞境的蒿坝。再换乘蒿新公路车,行两小时,便到了我的故乡嵊县。自从慈母去世,我很少回乡,这次,可算是偶然的一趟。”4月清明、谷雨时节,游乌镇白莲塔寺,逛西寺香市。7月,上海华成书局出版《小学高年级学生补充读本 •儿童模范文选》,收录陈醉云《美妙的奇景》,编者后注云:“作者:名逸,浙江嵊县人。善作小说和新诗,十九年作《卖唱者》小品文集出版,成绩颇好。”;同月,新生命书局出版陈醉云著《太平天国史》。秋天,醉云至杭州,只为去浙江省立图书馆总馆查阅参考书,但收获无几。又去省立图书馆孤山分馆、湖滨路的民众图书馆、省立图书馆新民分馆,仍找不到所需图书。之后,赴瓶窑镇,再从瓶窑赶往安溪,在族叔处小住后从水路返回吴兴。12月10日夜,为《剡沃之声》作序,言“醉云不敏,敢以此意向故乡诸友好互相勗勉。岁序将阑,天寒欲雪,遥望乡关,不胜依依,敬于对灯作此序时,薄吟着‘寒雨如丝岁欲阑,何时归看故乡山’之句,为诸君道候。”

1935年,迁居杭县安溪习耕小舍。8月20 日撰写《农村经济概论》自序,此书为中华百科丛书之一。同年,编写的《初中学生文库》之《秦始皇》《明太祖》等集,均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安溪居住的日子里,房前手植杨柳、果木,种满了南瓜、丝瓜,养了不少白羽的来航鸡用来产蛋,身边还跟着一只伶俐的小狗。隐居于这世外桃源,过起了曾经向往的“月光皎皎下,纺织娘在豆棚、瓜架上织织织呀唱歌”的理想生活。这段经历,在他日后撰写的《瓜棚闲话》中有翔实的叙述。1936年,撰写《作文研究》系列文章刊于《小朋友》,指导怎样作文。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是年冬,杭州失守,本来寓居浙西的醉云,不得不弃其图籍,仓皇出走,辗转奔波,举家迁返故乡。不久,醉云被友人邀去嵊县中学教书 ,本来是预备短暂停留的,没想到成为长期的胶着,在嵊县一呆就是两个年头。1938年教师节,在嵊县城区文化人座谈会上作《文化人的使命》演讲,发表于当年《抗卫半月刊》第一期,主张抗日、文化救国。1939年4月,作诗歌《我的家在浙西》以明志:“……个人的享受原不算甚么,国的碎裂重于家破;为了祖国的胜利,但愿呵,抗战到底!”是年秋,带领毕业班学生前往长乐鹿苑寺观瀑,游贵门、天兴潭,有游记《剡中三瀑》记其事。

40年代初,同乡樊仲云邀他到南京汪伪政府教育部任编审,他却选择了樊兼校长的中央大学下属农场做场长。此时改名为陈学稼,有“学种庄稼”之义,农场生产和试验取得了一定成绩,陆续发文有《三年来的农业》《话耕轩日记》等。平时仍坚持写作,多刊载于《作家》《新流》。40年代中期,在《大公》《正义》等报刊发文章,所见有《纪念五四与民主运动》《言论自由与团结救国》《统一救国的觉书》数篇。日本投降后,陈醉云又返回杭县乡间居住。1948年,中华书局出版其编写的《合作社的组合和经营》《信用运销及公用合作》《生产合作与消费合作》《料量家计 •经营副业》《农家生活•利用农闲》《改良耕种•防治害虫》等。同年撰文《农村漫画》《土地改革事项的整体性》,叹农民之艰,关注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陈醉云执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北新书局出版陈氏所撰《农业生产通俗从书•王三姐种瓜》;1952年南京民丰印书馆印行陈醉云编著之《新少年儿童知识丛刊•儿童农场》。又有嵊人刘金所撰《未名作家陈醉云》记载:“50年代少儿出版社复刊《小朋友》时,儿童文学作家圣野曾到南京向陈醉云约稿,陈写了一首《龙王》寄送。后于1976年搬到济南与儿子陈雨明同住。1982年去世,终年87岁。”醉云另有一养女谢毓倩,后居温州,曾于2012年回余杭安溪镇探访陈宅旧址。

 

后记:陈醉云先生为嵊籍现代名作家、编剧家,民国时期已颇具影响。其才学出众,诗歌、小说、散文均有所长,有诸多美文留传于世。其中《蝉与萤》曾入选台湾国文教材;《乡下人家》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然其名不见史传,县志亦未考录,不少当代论著称其为上虞人或广东人,张冠李戴而致误。憾今人不识陈醉云,故立传以纪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浙ICP备050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