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协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协提案 | 剡山书院 | 文史天地 | 理论研究 | 委员风采
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天地
唐诗中的浙东大王夫就是金庭王忠信
发布日期:2019-01-31 作者:市政协办


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诗可证史。唐薛能、罗隐、方干以浙东王大夫为题的诗有十多篇,王大夫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诗中记述了他的诸多行迹。把这些诗繁在一起研究,对照《金庭王氏族谱》,发现这位王大夫是剡县金庭(今嵊州市金庭镇)人,谱名王忠信(807-889),王義之十八世孙,与弟忠亮同榜进士,历任校书郎、黔中观察使、侍郎、右省谏议大夫,正四品。善诗文,又精书法、螭头。薛能、罗隐比作建安七子之刘桢。罗隐、方干是他的门生。史失记,康熙《金庭王氏族谱》载其行传曰:

忠信字季诚,元和二年丁亥九月十八日生,龙纪元年己西十ー月十九日卒,享年八十有三。自幼聪慧,过目辄成诵,凡经史诸子百家之书无不贯通,烨然有文名。太和间登进士,与弟季明同榜。补校书郎,迁谏议大夫、黔中观察使。配韩氏,子二:师、震。

ー、王大夫告老还乡与薛能同行

薛能(817-880),曾游剡,时任京兆尹,乾符初调任徐州感化军节度使。僖宗于乾符元年(874)十ー月庚寅改元,“草初生”之乾符初,当指乾符二年(875)春。这年暮春,王大夫告老还乡,和薛能一路同行。至徐州薛能赠诗送别:

送浙东王大夫

天爵擅忠贞,皇恩复宽荣。

远源过晋史,甲族本缑笙。

亚相兼尤美,周行历尽清

制除天近晓,衙谢草初生。

宾客招闲地,戎装拥上京。

九衢術鸣玉,一宅照红旌。

细雨当离席,遥花显去程。

佩刀畿向色,歌吹馆桥声。

要亵从秦赐,艅艎到汴迎。

步沙逢絮月,宿岸致严更。

渤澥流东部,天台压层城。

众谈称重镇,公意念疲昢。

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

察应均赋敛,逃必复桑耕。

隼重权兼帅,雄设有兵。

越台随厚俸,刘磉得尤名。

近相传,捣熟纸名。

夜蜡州中宴,春风部外行。

香奁扃风诏,朱篆动龙坑。

报后功何患,投虚论素精。

微还真指掌,感激自关情。

旧业怀昏作,微班负旦评。

空馀骚雅事,千古傲刘桢。

诗前半部讲述水陆兼行的程途,后半部寄托回乡后的期望。第二联“晋史”,指东晋会稽内史王義之,来会稽后侨居剡县金庭,经营庄园。“缑笙”即王子晋,又名王子乔,号白云先生周灵王的太子,让位于弟,从浮丘公学道,缑山升仙,主治金庭洞天,爱吹笙,风凰之音,中国王氏创姓祖,王羲之是他三十四代孙。金庭白云洞是王子晋的栖神处,王羲之择居金庭,有归依先祖辟谷求仙的梦想。此联点题,浙东王大夫是王羲之后裔,浙东刻县人。

第三至十联,叙述长安至徐州的行程。谏议大夫属皇帝侍从机构门下省,有时受命拟诏或代行丞相事,称“亚相”。如罗隐《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直曾批风诏”,方干《献王大夫首》“甲副急徴来风诏”即此意。谏院分左右二院,督査朝政得失,检察官吏法纪,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正四品。“周行历尽清”,此句周、清二字或许刊印有误,因两人同行,一路尽情,故以“同行历尽情”较合理。“制除”即挂冠退休。“天近晓”“草初生”点明从长安出发时间。这次归程由僖宗皇帝御赐车马、官船,享受副相待遇,州县祖帐,荣耀备至。第七、八联,“遥花”应为瑶花,意思是出城时,人们挥舞鲜花,夹道欢送。“畿甸”应为畿田,意思是一路官兵护卫,乐队吹奏不绝。从长安至汴水(今河南省荥阳市),车马陆行。从荥阳改乘官船,循狼汤渠,至汴州都会开封市,又东渡通济渠,至徐州。薛能在徐州宴别,王大夫乘官船入泗水,渡江浙运河,过镜湖,溯曹娥江归剡。

第十三联“井邑曾多难,疮痍此未平”,指成通元年(860),剡人裘甫起义,战胜浙东唐军,占领剡(今嵊州市、新昌县)、唐兴(今天台县)、宁海、奉化、象山等县,众达数万,以剡为大本营,建元“罗平”,铸印“天平”,自封“天下都知兵马使”,历时半年。懿宗命王式率军进剿,恶战历月,义军败,裘甫被俘,押赴长安斩首,事遂平。这是一起震惊朝野的大事,《资治通鉴》详载其事。有个金庭人名裴饶,和罗隐有通家之好,战乱时逃到他那里避难,送还时作《江亭别裴饶》诗日:“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罹中。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半空。”描述了剡县遭受战祸的惨象。此联指明了王大夫的故乡是剡县。

第十六联夹了一个注,提到剡種纸。东晋南朝时期,剡以藤纸闻名全国。剡纸制工精良,尤以冬天生产的敲冰纸最优。王義之的金庭庄园生产剡種纸,他给许迈的书札中写道:“还便行,当至剡槌上。”王羲之到会稽后,书法更上层楼,称“末年书”,或与剡藤纸有关。“越台随厚俸,剡碓得尤名”,前句意不明,不如《剡录》“越毫逐厚俸”更得当,意思是王義之用越毫、剡砡写的字,人们争相竞购,价钱越来越高,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末联称赞王大夫有诗名,比作建安七子中的刘桢。这和罗隐《寄右省王谏议》诗中“却看金庭芝术老,又驱车入七人班”可相互印证。罗隐是王忠信的门生罗隐(83-910),新登人(今杭州市富阳区),屡试不中,再次进京赶考,投王大夫门下三年。王大夫归乡特来送行,以诗谢恩:

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

越岭千峰秀,淮流一派长。

暂凭开物手,来展济时芳。

旧迹兰亭在,高风桂树香。

地清无等级,天阔任徊翔。

尘尾谈可胜,螭头笔更狂。

直曾批风诏,高已冠鹓行。

啸傲辞民部,雍容出帝乡。

赵尧推印绶,句践与封疊。

水占仙人吹,城留御史床。

嘉宾邹润甫,百姓贺知章。

席暖飞鹦鹉,尘轻驻骕骦

夜歌珠断续,睛舞雪悠扬

化向棠阴布,春随棣萼芳。

盛名韬不得,雄略晦弥彰。

自愧三冬学,来窥数仞墙。

感深惟刻骨,时去欲沾裳。

想望鱼燒尾,咨嗟鼠啮肠。

可能因震拙,便合老沧浪。

题柱心犹壮,移山志不忘。

深惭百般病,今日问医王。

以“越岭”“兰亭”,点题王大夫的故乡在浙东越州。“桂树香”,称赞王大夫是王羲之的好裔孙。第五联盛赞恩师学识渊博,尤通道学,善清谈。精书法,尤擅螭头。螭头指古代鄰器、碑额、殿柱、殿阶、印章上描刻的螭形花文。螭是蛟龙的一种,无角。第六联点明王大夫在朝中地位崇高,常受命代拟皇帝的诏书、与薛能诗十六、十七联意同。第七ー十二联讲行程的景况。

第十三联很重要。“棠阴”典出《诗・召南・甘棠》,多用于表彰御史、谏臣的政绩。“棣夢芳”典出《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后因以“棣鄂”为兄弟之代称。棣鄂同棣萼,岑参《送薛彦伟擢第东归》诗曰:“一枝谁不折,棣萼独相辉。”赞扬岑参兄弟同榜进士。罗隐引用“棣萼芳”这个典故,盛赞王大夫兄弟联榜,和《金庭王氏族谱》相合。这是一个很有文史价值的发现,证明这位王大夫就是金庭的王忠信。金庭原有联壁芳,纪念王忠信兄弟同榜联芳。

第十五联以下,表述师生情谊和矢志再考的決心。“自愧三冬学,来窥数仞墙”,表明师生关系和试举不中。罗隐早在二十多岁时曾赴京赶考,数试不中,咸通八年(867)返乡,作《丁亥岁作》诗:“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存灰。”约在成通十二年(871),终于得入世比刘桢的医门王大夫,然刻苦三年,窥壁而已。“题柱心犹壮,移山志不忘。"”送归王大夫后,矢志再考,但仍名落孙山。罗隐“十上不中第”,觉得前途暗淡,只得白衣返乡离京前,回忆往事,感恩知遇,作诗惋叹:

长安秋夜

远闻天子似義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燒离粪,漏转寒更滈旅肠。

归计已知身已老,九術双阙夜苍苍。

“偶舍”指第二次进京。诗以“枝仙桂”歌颂恩师王大夫。罗隐回浙后,镇东节度使钱镠有同乡之谊,爱其才,招为记室,所书檄文大多出其手。其间,有诗寄王大夫,题曰:

寄右省王谏议

耳边要静不得静,心里欲闲终未闲。

自是宿缘应有累,可能时事更相关。

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负北山。

看却金庭芝术老,又驱车入七人班。

诗题点明了王大夫的官职是右省谏议大夫。诗中直指“金庭”,点明王大夫是剡县金庭人。这是王大夫就是金庭王忠信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证据。末句“七人班”,即东汉末曹植、刘桢、陈琳、王粲、徐干、应场、阮瑀等七位著名诗人,世称建安七子。此句可与薛能《送浙东王大夫》诗“千古做刘桢”相互印证。罗隐在剡县多故交,还有如下四首金庭诗:

寄刻县主簿

金庭养真地,珠篆会稽官。

境胜堪长往,时危喜暂安。

洞连沧海阔,山拥赤城寒。

他日抛尘土,因君拟炼丹。


秋晚

宰邑惭良术,为文愧壮图。

纵饶长委命,争奈渐非夫。

杯酒有时有,乱罹无处无。

金庭在何城,回首一跏蹰。


送饶回会稽

金庭路指刻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

两鬓不堪悲岁月,一卮犹得话尘埃。

家通曩分心空在,世逼横流眼未开。

笑杀山阴雪中客,等闲乘兴又须回。


往年进士赵能卿尝话金庭胜事见示叙

会稽诗客赵能卿,往岁相逢话石城。

正恨故人无上寿,喜闻良宰有高情。

山朝绝巘层层耸,水接飞流步步清。

两火一刀曜乱后,会须乘兴雪中行。

诗点明金庭是会稽内史王義之归居养生的地方,既是风景秀丽的胜境,又是战乱时期的避地之乡。诗中多次引用判中“两火一刀可以逃”的谶语,和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正恨古人无上寿,喜闻良宰有高情。”古人指王羲之,五十九岁卒,差一岁而未至寿年;良宰指右谏议大夫王忠信,年过古稀,依然身如少年,满怀高情。罗隐金庭的地理风水不但熟悉,而且颇有研究,有独到见解,这从下面这首诗可得到证明:

右军桐

右军祠兴张大帝,黄牛对说一着地。

山势独坐无来峰,不久两祠定流涕。

唐张说《道家》诗曰:“金炉承道诀,玉牒启玄机。”有人往往喜欢把奥妙的道理藏在诗文中,让后人去猜思。罗隐这首诗,又是“黄牛”,又是“流涕”,让人摸不着头脑。金秀春先生说,罗隐对金庭的“山势”一定经过仔细观察,有他自己的见解。“无来峰”不是山,是他的一种意念。“独坐”二字值得推敲。白居易“金庭石鼓”,韩愈《石鼓歌》,宋范成大《再增寿老》等,也暗藏“书圣文化”的玄机。

三、王忠信对方干有知遇之恩

方干(836-903),浙江桐庐人。二十多岁进京赶考,屡试不中,迁居山阴(今绍兴市)镜湖西岛。王忠信出任黔中观察使,治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隶十一州,掌举劾州县官吏。黔中秩满,回京任侍郎。其间还乡省亲,与方干相识。离别时,方干行弟子三拜礼,赠诗相送:

送王侍郎浙东人朝

自将苦节醐清秩,肯要庞眉一个钱。

恩爱已苏句践国,程途却上大罗天。

鱼池菊岛还公署,沙鹤松栽入画船。

密奏无非经济术,从容几刻在炉烟。

首句以王忠信比东汉廉吏刘宠“庞眉一个钱”,事备《后汉书・刘宠传》和宋《嘉泰会稽志》,说东汉建和元年(147),刘宠为会稽太守,吏治清正,秩满离任,百姓相送五六十里,山阴县有五六老叟,庞眉皓发,自若耶山谷间出,人资百钱以送宠。刘宠仅受钱拜别,故世称“一钱先生”,地名钱清,即今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

剡人性耿介,一是一,二是二,心直口快。方干说王大夫是个“降生直性”人,劝他凡上奏皇上的事,都得先喝喝酒,宽宽心,“从容几刻”。可见两人相遇即成知己。

成通十三年(872),王龟任越州太守,以“方干亢直,宜在谏署”,向朝廷举荐贤才。方干获荐,遂再次进京,拜访王忠信。时王忠信任右省谏议大夫,《唐才子传》引《唐摭言》曰“王公嘉其操,托吴融草表。”方干随即写了一首充满希望的诗忱谢:

谢王大夫奏表

非唯言下变荣衰,大海可倾山可移

如剖夜光归暗室,似驱春气入窠枝。

死灰到底翻腾焰,朽骨随头却长肥。

便杀微躬复何益,生成恩重报无期。

同乡在京城相会,分外亲切。方干满怀信心地等待着,和王大夫谈论黔中,思念故乡,以诗相酬:

献浙东王大夫二首

出镇当时移越俗,致君何日不尧年。

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个钱。

吟处美人擎笔砚,行时飞乌避裢旃。

四方皆是分忧寄,独有东南戴二天。

王臣夷夏仰清名,领镇犹为失意行。

已见玉璜曾上钓,何愁金鼎不和羹。

誉将星月同时朽,身应山河满数生。

泥滓云霄至悬阔,渔翁不合见公卿。

二首皆提及“出镇”“领镇”,当指镇黔中道。“移越俗”“擎笔砚”指王大夫在黔中的业绩。第二联歌颂王大夫清廉,个钱”同“庞眉一个钱”。末联思乡,“戴二天”指著名佛像雕塑家、画家、音乐家戴逵、戴顾父子,居剡县,世称“二戴”,点明王大夫是剡县人。或许方干已等待多时,不见纳用,诗中已露归意,说不该来见王大夫。

情况果然如此,方干等待了三年如直钩钓鱼,非但奏荐无果,连做个临时工都无着落。乾符二年(875)春,王忠信告老还乡,两人在“越人相顾已先愁”的惆怅中分别,方干诗曰:

猷王大夫二首

都缘声价振皇州,高卧中条不自由。

早副急微来风诏,常陪内宴醉龙楼。

锵金五字能援笔,钓玉三年信直钩。

必恐借留终不遂,越人相顾已先愁。

功成犹自更行春,塞路淮旗十里尘。

只用篇章为教化,不知夷夏望陶钓。

金章照耀浮光动,玉面生狞细步匀。

历任圣朝清峻地,至今依是少年身。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八载:“干为人唇缺,连应十余举。有司议干:オ则オ矣,不可与缺唇人科名,四夷所闻,为中原鲜士矣!干潜知所论,遂归镜湖。”方干、罗隐皆因貌丑而落榜,这是对科举制度和州荐贤才的极大讽刺。方干回山阴后,“耻学诸生取桂枝”,和王大夫“头头瞻”,“步步随”,交往密切,今存诗二首:

献王大夫

高情不与俗人知,耻学诸生取桂枝。

苟宋五言行世早,樂由三诏出溪迟。

大夫佳句云:“珠篆卷繁星,金樽泻明月。”

行于世。

操心已在精骰域,落笔皆成典诰词。

一鹗难成燕雀伍,非熊本是帝王师。

督臣虽藴经邦术,明主终无谏猎时。

莫道百僚忧礼绝,兼闻七郡怕天移。

直缘材力头头聽,专被文星步步随。

不信重言通造化,须臾便可变荣衰。


陪王大夫泛湖

去去凌晨迥见星,木兰舟稳画桡轻。

白波潭上鱼龙气,红树林中鸡犬声。

蜜炬烧残银汉昃,羽觞飞急玉山倾。

此时检点诸名士,却是渔翁无姓名。

诗感谢知遇之恩,称赞王大夫的才干。叹惜朝政无能,时局动荡。王忠信学谢灵运诗,以五言名世,然一诗无存,所幸方干在诗中夹注了“珠篆卷繁星,金樽谔明月”二句,得见其诗,实属可喜。王忠信仙逝后,方干作诗悼念:

哭王大夫

俗人皆嫉谢临川,果中常情口口口。

为政旧规方利国,降生直性已归天。

岘亭惋咽知无极,渭曲罄香莫计年。

从此心丧应毕世,忍看坟草读残篇。

谢临川即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我国山水诗派开创者,家始宁县南山,名始宁墅,在今嵊州市三界镇南,崿浦、车骑山一帯。“为政旧规方利国是反讥语,诗惋叹王大夫怀才不遇,不为时政所重。方干为报王大夫知遇之恩,行学生心丧之礼。《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受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古代老师或恩人死后,弟子不穿丧服,默默在心里悼念,叫心丧,是对恩师最敬重的礼《唐才子传》有关方干和王大夫的关系记述如下:“干貌丑兔缺,性喜凌侮。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误三拜,人号为方三拜。王公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这段文字引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将方干对王大夫行三拜礼,说之为“误三拜”;又妄称王大夫表奏方干即病逝,可见这位王大夫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被模糊了。由于这个原因,《全唐诗》编者因不知王大夫其名,竟将方干《献王大夫》诗中夹注:“大夫佳句云:“珠篆卷繁星,金樽泻明月”行于世”的作者伪托为会稽太守王龟,给《全唐诗》留下了一个瑕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浙ICP备050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