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协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协提案 | 剡山书院 | 文史天地 | 理论研究 | 委员风采
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天地
南山湖底的世界
发布日期:2019-01-31 作者:市政协办


南山湖,即南山水库。自建成后,在防洪、灌溉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现在是嵊州市人民的一盆饮用水,也是最美丽的旅游景区之一。经过前几年的除险加固、五水共治,经过创全国卫生、文明城市的整治,南山湖及周边既有作为水库的建筑坚固之美,也有原生态山水之美,有现代园林之美、卫生整洁之美,更有在建的甬金铁路将经过南山湖边的交通便捷之美。今年是南山水库始建60周年,让我们来看看南山湖底旧时的状貌吧。

南山湖底区域向来属于长乐,长乐镇址离南山水库大坝约七里。同治《嵊县志》卷二建置志载:“长乐乡:在县西南六七十里第四十、第四十一都领庄二十四:金潭、厚仁販、宅前、尤家村…贵门、下安…”即南山湖东边的贵门乡全部属于长乐乡。

一、古代的自然景观

南山湖底古时俗称大龙谷,由西会稽山和天台山余脉上的许多条山涧汇聚而成。有南北向的双溪及雨水期的多条小溪道,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溪,西南端两条较大水流合拢部分称双溪。《嵊州钱氏宗谱》第五十二卷“附古迹”载:“双溪一名西溪,一名深溪,源皆自东阳来,蜿蜒如长虹,汇于村之下,趋而东,判溪上流也。”大龙谷的西面是响屏山、青山等会稽山余脉。大龙谷的东面是贵门山,有小岭通贵门村。双溪汇合处的北面是横山。横山是高高的黄土山,山地多为金潭人所有,金潭人筑了石弹小路以便上山劳作往来。《剡西金潭析厚仁过氏宗谱》里过庭训的《九曲云岭》:“峻岭势插云,曲曲立苍叟。妙处同武夷,嘉明锡以九。路与猿争细,行如蚁旋久。步步费跻攀,瞻前复顾后。曼夸腰腿轻,欲上还搔首。”诗描述了金潭老人行进于岭上艰难而风趣的情景。水利局退休干部过炎兴(原宅前人)说,金潭俗称黄沙潭,九曲云岭就在金潭村后,是金潭人修筑的,也称横山岭。当年熟悉南山水库地形的水利人都称它为“茶壶柄水库”因为石梯岩山的阻挡,西溪水道转了大大的弯,很像“茶壶柄”:西溪不但弯曲,中间部分还分岔后再合拢,形成近二十亩大的沙滩,像极了“茶壶身”。“茶壶身”里面长満了翠绿的竹子,竹笋味道特别鲜美。“茶壶身”四周都是田地,南面有宅前村、厚仁村、金潭村。

西溪风景非常优美,物产丰富,名古迹不少,人文底蕴较为深厚:但经常发生水灾。谷地人们深受其害。此地主要是过氏聚居地,也有钱、朱、张何等姓人居住生存着。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葛仙翁曾在此活动,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葛仙翁的诗文。南山水库大坝脚西边原有皇觉寺即在现在的新建村址上。同治《县志》卷八载:“皇觉寺,在县西六十里长乐多四十都,汉乾祐三年(950)建,号仙岩院。宋大中样符元年改皇觉院,今为惮寺。洪武二十四年归并下鹿范寺。旧有葛仙翁钓台,石梯在其旁又有遥碧轩。”县志里有明朝初期钱尚直写的《石梯蹑云》:“石梯千例白云下,登陟犹如蜀道难。回首但惊天地阔,不知身在几重山。”舒奎的《和钱简奇钓台花屿之什》:“稚川仙去不可见,此地犹存石车。苔藓至今生不得,钓矶春老自开花。”曾任赛皊头村会计、熟悉南山水库大坝一带的朱财汀说,石梯山现在还能看到,水利专家利用石梯山设计了泄洪道,修建泄洪道后石梯石缀还留着一部分,登上石梯山确实能看到很远的风景。当然古代诗人写石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同治《县志卷二十二载宋朝著名诗人卢天骥游剡诗《接山堂并序》:余尝爱晋人隐多在会稽,子猷冒雪访戴,尤为一时胜事。余以捕寇过剴,时方大雪初,山流暴涨,桥断不可行,遂登鹿范寺,凭栏四,便觉溪山来相映发……且赋诗以记其事,时政和皮戌(1117)也。"”此长序写明了卢天游判西的因由、感概及时间。卢天写了多首游诗,县志收录的《皇觉寺》:倦枕曾遥梦,清一系船。山寒疑有雨,寺古只藏烟。未了寻诗債,难忘宿世缘。回头云尽处,空有厘书天。”此诗如一令人神往的山水画,也表明九百年前南山湖底一带青山绿水,白云缭绕,大厘奋飞.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却人烟稀少。末高宗建炎二年(1128)戊中科状元李易,金人乱后ト居贵门.县志卷二十四有李易的《西溪:“玉龙劈山开,南骛肆奔猛。风荡雪濛濛,月流光恫炯。壮气动贵门,前入蛟井。万策息中宵,一区临绝境。奔雷有余音,插营得深省。白云无所闻,就宿孤顶。”李易在水流丰沛、月朗风清之夜,于贵门山页观察,从大龙谷上游三悬潭流水写起.用形象的比喻,写西溪如龙如虹的气势,西溪雄壮又秀丽,还有独特的“蛟井”。也有著名的韶公石,县志卷一第30页载:“公石在黄沙潭,石当源者中,方正高,盈丈许,以山阴镏绩常饮酒坐钓于其上,故名。”过氏宗谐里有际昌《续景诗八首馏石垂纶》:“鉄网未曾开,银钩下钩台。中一卷石,韶绩昔曾来。留绩和际昌是怎样的人?绩著有《靠雪录。《四库全书雪录总纂官纪购等写的提要:“绩,字孟熙l山阴人。先世自洛阳徙越,其父焕,通毛氏诗。元时尝为三茅书院山长。绩承家学,与子师部皆有才名。”县志卷十四载有留绩谒宋朝朝奉郎钱德茂公植墓,钱氏宗谐载有铝绩永乐十五年(1417)写的《重修阳明庙记》,过氏宗谙里有驯的《逸士仪还嵊诗》:”兰亭会罢觅归槎,剡曲云深路转赊。般掉漫寻安石路,携琴还访顾家。…我有故园桑梓在,因君重整旧姐霞。”钱氏宗谱里山阴吴驃写的《同派集诗序》:“自是以来,有罗孟维、孙孟昭馏师邵、张之、朱纯粹氏撞其雄…本乡、罗诸公.游寓最久。”这些诗文佐证馏続、留鄙父子在西溪边安了家,他们的后代把西溪边当作了故多。际昌(1577~-1629).庄际昌,初名梦岳,应试时改名际昌。祖籍永春县湖洋镇,世居晋江。明朝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过氏宗谐里际昌写的八景诗,其中《北山响屏》:“何事南屏听打钟.此间地自春容。山灵振铎连昏听,人说金潭有卧龙《碧桃花坞:“瑶池一种异香来,结实三千莫浪猜。只恐刘郎寻不到。春风几度报花开。”《双溪淘月》:“报道嫦娥染袍、尘埃不许着纤毫。而今试看双溪月.月到天心若淘。"南山湖底山川秀丽,风光旖旎,美景一处又处,吸引得才思捷的际昌诗兴大发,写了八景诗后,又写縷景诗八首。目前,响屏山、桃花坞都还在,属于南山湖林区,而双溪淘月变成了南山湖淘月。

二、古代的水利和文化建设

金镡过氏宗谐里的《厚仁家庙记:“宋仁宗朝(1023-1055)始祖公宰剡,寻人为都官郎中。其子汤公及侄滨公留居剡,既而汤公挈其家居邑之长乐阳明里。酮迁宅前,后复徙于深溪。至十三世祖谨公以父墓近金譚,遂ト居焉。谨公之元孙及公以居地湫隘析之厚仁。“可见过氏约900年前迁居南山底的笔前村,这可能是南山湖底区域最早的居民。按30年一世推算十三世祖谨公在明朝初期迁居金潭,开始垦种植,砌坎路,斫木建房,繁衍子孙。道光三十年(1850)那佳写的《过西溪先生家传》:”金潭实当其中,昔人为巨堤捍之于东,积三百余年无水患.人得安居。”可见约1500年前金潭人在村东筑了保卫家园的巨堤般洪灾段不了它。在財高有了一定积累后,过氏按明嘉靖(1522~-1566)“许民间皆联宗立庙”的规定,建立了大宗祠,那复且写的《重修祠堂记载其祠自前明,叠遭水灾。”乾隆己巳(1749)年过自省写的《被云阁记:“金譚居天兴之下,物台之南过子介繁家焉。凭山而,傍水而居,题其阁曰“凌云”,属余为记……过子先世宦游令.邃家于此。见其川原沃壤,可耕、可樵、可渔、可读,以诗礼世其家,以农譙传其世,因非蝇营逐末者比。”凌云阁名和记都充镒着清新优美的乡村文化气息。著名画家、文学家过庭训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写的《放生池疏》:“村东数十步有放生池,我先世用旦公所立也,就不关之流,施广生之泽、筑以小石,勒于崇啤。所以鱼之停蓄莫绝千百,无或犯之者,盖二百有余岁矣。而其景之奇丽尤于吾乡为最。”这放生池位置应是李易诗中的“蛟井”。过炎兴说:祖先在西溪上游董公潭建有大砩头,垒石挡住部分水,筑圳引水经村中流到余家販既解决了村民的用水向题,又灌溉了农田,用同样方式在乌石潭建砩引水流到王家畈。

大龙谷最大的水利建设是屡建双溪石桥。大龙谷里溪流、潭渚纵横,水位涨落不定,枯水期着溪中石块(俗称打步)就可以过去,但水急、水深时更多。长乐明朝时设市,那时的人多住山上,缘溪下行,本县南山人和西南面的东阳人都沿着溪流下山到长乐赶集,故修桥是人们期盼的。修大桥比修路、筑堤要困难得多。居住在溪边的过民早就想修大石桥,但苦于无財力。长乐钱氏在了解其苦难和需求后伸出了有力的援手。道光《县志卷二载:“双溪桥,在县西南七十五里金潭庄,国朝道光元年钱钊捐建。徐大西记路:双溪发源于东阳……日架本桥,以利津涉,于石,随沙漂沽,朝置夕圯,冬涉过济,夏潦灭顶,行者苦之。明经钱君讳珍,居长乐,去双溪十五里,闻而惘之,谓木桥断难水久。若累石而跨之方上锐下,石齿相、越坠越坚矣。经费繁浩,吾当独任。议既成而钱君殁,远近失望。制君明经名钊,慨然痛先志之未就,素履麻衣,跋履是岸,鸠工量材,度其高广而起事焉。始道光元年(1821)七月、三年十月论工,计水门之高者七丈有奇,广杀之。桥之长十丈有奇,广二丈,厚称之。堤左右甓以巨石,桥左右翼以扶栏。桥北创武肃王市,外为茶亭,以饮者。综厥支费共万有余。是役也,文学过庭训实克襄之。考工力之勤惰。酌出納之盈耗,故事速而功倍…东阳东界于嵊玉山,之市于长乐。”钱钊在父亲去世不久的守孝期间,为解除大龙谷一带村民的涉水之苦,为早日实現父亲的为善愿望穿着麻衣自鞋(孝服)就去实地踏物,分析设计遣何种类型的石桥为宜。因溪宽广,最后决定建二洞一桥的石前桥。过氏族长过庭训总理建桥事宜。双溪大石桥历时两年多.钱花了一万多缗钱(一缗min钱即一千个铜钱,也称贯钱,约等于一两银子),终于在1823年10月建成了长30多米、宽近7米、水门高20多米的大石拱桥,此桥还有雕花扶栏。我对比《嵊州文明形迹》所载桥梁,此桥如还在的话,其雄伟、精致堪称全县石拱桥第一。

大龙谷里还有一座环翠桥,吕载赓道光三十年写的《环翠桥记》载:“双溪桥道光辛已明经钱钊公所侣建,沿溪而上,北抵厚仁庄.有小溪亦往来孔道过生兰芬以利济为心,议建此桥。约费金一千三百余缗,与族人芝田等共襄其事。

《鹿山吟社》第三集有昌兆璜写的《乙西(1885)以事赴婺途中偶成“催得篮與趁晚风,柳阴缺处石桥通。雨余新涨双溪绿,云外斜阳一角红。到此不知村远近,逢人便问路西东。仆夫笑指灵岩寺,正在苍茫暮烟中”。“据贵门吕氏宗谱载,吕兆璜(1859-1904),字小。白宅墅人,1897年中举,出授文林郎。那时双溪上的石桥还在,吕兆璜途经双桥去东阳,诗歌形象地描写了这一带的美丽风景,还生动地写出不熟悉此地的诗人问路时的有趣场面。

三、古人的艰苦奋斗和互帮互助精神

大龙谷经常发生洪灾、大洪水后切被毁,故这一带的人们生活十分艰辛;但他们不折不挠,周边的人们也热心相助。雅安人吕楚臣所写的《过氏重修祠堂记》载:“明崇祯间(1628-1644),洪水为灾,祠毁无存。国朝康熙王午仍于故址建祠,百余年来水灾几至,廊庑倒坏、垣墙冲毁者不一、然犹幸可修葺也。不意道光甲辰(1844)七月九日,雷电风雨大作,山乘之,水猛提溃、屋舍课没十之九男妇死者七十八人、宗祠因之遂段。邢佳能写的《过西溪先生家传》载“比水落,先生借众周視居域,水过半,排场巨石累累。”试想,这样的大洪灾之后,靠双手恢复家园有多么艰难!吕燮臣的兄弟、举人吕对此深表同情,“余将告之轻財好施者。邑西钱维翰,余兄日友也,与之语,慨然捐钱二千缗,赈散被灾者。以余钱五百缗有奇复堤,由是被灾之人方得燕处。金潭过氏劲俭节约,对钱维翰资助的二千缗钱精打细算着花,用勤劳的双手既修复了祠堂,又修复了堤坝。村民的简易住房也建了起来。

1844年7月的特大洪水,双溪桥也被冲毁。长乐钱氏做善事后继有人。钱氏宗谱里有东阳胡筠写的《重建双溪渡石桥记》载:”剴西双溪洞桥之重建也,明经钱君珍贤孙沛独任之。……明经以雄一乡,而仁心为质。…生钱大業,以决计定谋。其址乃故基,其式因前规,稍广而精之。始事二十有五年乙已(1845)之八月,钱芳宝职其事,二十有六年丙午(1846)五月告计费凡一万零二百有二十余贯。”双溪桥重建是钱珍之孙钱沛独资捐助,钱大荣、钱宝监工负责修建,桥的形制与第一次的一样,但建得更坚实精致了,共花了10022两多银子。普通劳动者在筑堤、建桥中的付出虽没有记载,但一定如楼上层所写的石砩《万金堤》那样:“筑堤登登血沥石,鞭山凿紫云泣。”为了建大桥,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汗水与鲜血,甚至生命。如此雄伟、壮丽又实用的双溪石桥存在了43年,189年又被大洪水沖毁了。钱浩伦于民国己未年(1919)写的《重建双溪桥碑记》载:“魏夫人乃复以重建双溪桥闻。夫人前清奉政大夫春渀先生(即钱沛的幼子钱模〕室也。先是。光绪己丑(1889)间,蛟水为灾,桥被圯…右岸桥址荡激成,盖水深不知几许矣。不得已,权架木桥以济行人建平桥……越甲寅(1914)九月,凡历十二月而。长一十四丈、广六尺,洞七。距前桥旧址・約移下游二十余丈。两岸厚砌巨石,右岸堤根复累石作斜坡形,以防水啮。长二十九丈,通计所需经费四千八百余缗。”可情双溪平桥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被洪水冲倒。过炎兴听他父亲说:双平桥的桥柱、桥面石板都很大、很厚实而平整,盛夏桥洞底下非常谅爽。1889年石洞桥被冲倒的情形为茶亭里的住户过绍康亲见。他带者非常惋惜的心情跟许多人讲过当时的情景:一棵大树随波洶涌的洪水下来,大树从一个桥洞下去,因桥不远处有深潭,大树被澈进去又邈上来,翻转从另一桥洞冲向上游。不一会又被沖下来。糟糕的是粗重的大树根部正对一个石桥墩冲去,洞桥轰然倒塌。

双溪桥屡建屡毁,长乐钱氏三次捐巨资建双溪桥,钱珍、钱钊、钱沛、钱模和钱模之妻魏夫人,子承父志,妻承夫志,代代捐巨资建桥,义薄云天,造福乡里,名垂青史!在新中国建立不久,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以兴修水利为国计民生之要,嵊县领导人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指挥全县及部分新昌县人民在大龙谷修建了大型水库,非但杜绝了洪灾,灌溉了一方田亩,还为后续建成全市饮用水源和风景名胜打下了基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浙ICP备050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