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协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协提案 | 剡山书院 | 文史天地 | 理论研究 | 委员风采
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嵊州
琴以辅文,文以成人 ——浙派琴人张味真先生的琴与诗
发布日期:2019-05-07 作者:市政协办



张味真(1882-1967),名冶,字味真,号诧园老人、山人,嵊州市石璜镇新沃村人,现代浙派古琴家,国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幼年时就读于辅仁书院(坐落在石璜寺根村,开元举人周锡璜掌教),又因家学渊源,国文根底深厚,1903考中秀才,且县试、府试、省复试一连三得“批首”。1904年,清政府明令停止科举考试。为探求新学,张味真入上海震旦大学(当时称震旦公学),为嵊县最早大学生之一。

年轻的张味真忧国忧民,对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中国激愤在心,深知“国势阽危,非人才莫能救济,而造就之必自学校”。因此,他毅然回乡,先后就教于剡山高等小学堂、嵊县中学、绍兴东湖中学、台州省立六中、绍兴省立第五师范等。“五四”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当时北京政府教育部及北京大学钱玄同、马叙伦、黄季刚、周树人等人倡导以国语统一读音,改进国文教学。因通晓音韵训诂之学,又与蔡元培、马叙伦等人相识,遂以浙江省教师代表身份应邀北大,共商国语注音方案,并经友人挽留、推荐,留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后因家事蜩螗,老母有病,自请解职南归。不久受同乡袁星灿先生之聘赴严州(即今建德、淳安、桐庐三地合称)浙江省立第九师范任教。民国十四年(1925)又应同乡钱经宇先生(时为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主任)之请,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函授社执教国文,其间还在上海法政大学兼课。1932年1月28日,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日寇侵沪。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被战火焚毁,张味真再次回到乡里。其后应邀参与重修《嵊县志》(民国版)。1948年,又受校长冯农之邀,就教于长乐私立阳山中学。

张味真出身书香门第、国乐世家,道德文章,为人赞许,县人誉称“三张一宋”,张味真为三张之冠。其父张志潜,字啸夫,又迪生,清朝秀才。雅好古琴、琵琶,兼擅诗词,尤以琵琶为最,为清末嵊县琵琶传派代表人物,民国初与同里商宝慈等结鹿山吟社于剡中。

据张味真学生徐晓英整理的《渔歌释义》记载,味真先生在20至21岁期间,习得琴曲《渔歌》。这是一曲古琴艺术水准和要求相当高的大曲。绍兴古琴研究会会长、绍兴古琴“非遗”传承人金少余据此推断,先生的古琴因“以其父能琴,则或家传为其源。二十岁前或为家学,二十以后为开霁所亲炙”。开霁即开霁法师(1838—1913),名耆孙,字英仲,号嚼菘,擅长《平沙落雁》《秋鸿》《渔歌》等曲,为当时嵊县戒德寺主持僧,善古琴。

张味真是近现代绍兴派古琴艺术代表人物之一,与孙孟山、何桂笙、胡维谦等一起,巩固和发展了绍兴琴派的艺术风格,著有《古琴弹奏录音》(上世纪50年代初,由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录制),并在《音乐杂志》发表《律数综论》《中乐复音古证》等。

绍兴古琴艺术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明万历年间琴师尹尔韬编成《徽言秘旨》,趋于成熟。乾隆时期的鲁乃鼐、马兆辰师徒俩进一步发展了绍兴派琴学理论,对广陵派的开创、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之后绍兴琴派趋于衰落,至民国时仅有张味真、孙孟山等寥寥数人。但尽管人数不多,他们不仅是绍兴琴派的继承人,也是当时江浙乃至全国古琴代表人物。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琴学普查中,查阜西将张味真和徐白元同划为“新浙派”,然而这似乎并未得到认同。徐先生历来说自己“向无派别”,而张先生则说自己是“山林派”的。张宗祥也曾说:两家现代浙派古琴,风格不同,味真是山林,元白是江湖。

著名学者、琴家马一浮先生对当时的古琴音乐状况也曾有评价,说:“中士乐亡已久,晚近工琴者,浙有张味真,湘有杨时百。又有鲁人王露者,尝见称于章太炎。”可见张味真古琴艺术在当时琴坛的地位。

1954年,浙江省文联成立,作为现代浙派琴家,张味真被推举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张味真外孙女钱文莹在《张味真先生二三事》一文中写到:由于外公的国文教学在教界声望甚隆,一时间,几所省立高中,师范争相聘请,都以束修从优相许。外公总是以先允谁为准,决不改诺。他说:“君子诚信为重,岂可因利背义,见异思迁耳!”因而,越发为人敬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与社会名流人物胡适之、王云五、高梦旦、沈雁冰等先后共事,常有见面机会,却从不去结交请托,一直保持“君子之交,其淡似水”“不卑不亢”的风格。国民党高级将领第八军军长赵观涛为其父赵诗高建墓,并在独秀山建亭纪念,题名“仰高亭”,慕名请外公为其父撰写墓志铭。外公因赵父为人并无业绩可称道于乡里,不肯为文虚饰,滥加褒扬,断然拒绝。陈果夫先生闻外公之名,一次派人前往说项,意欲招为文案,外公亦不就。他做教师,站讲台,解惑传经,只愿讲自己要讲的话。不愿做文秘工作,寄人篱下“代哭代笑”,案牍劳形。所以虽系显贵所招,亦不就。毕生没有涉足仕途,并以自己的操守自豪。

尤其是关系到琴时,张味真就愈发自持与尊重。留任北京、天津执教国文期间,有一次受邀到北京大学参加古琴演奏,当他抱着他的“晦庵”琴走到礼堂门口时,见人头攒动,聚在一处买票,每张票价两毛。张味真当即转身走了,说“我的琴不卖钱的”。

味真先生古琴弟子有袁一洪、徐道政、俞函真、钱曾省、徐晓英等,其中耄耋高龄的钱曾省是目前味真先生唯一健在的古琴传人。他常忆及恩师对其一生的影响,说恩师清高心性和对艺术的尊重,以及不事权贵的做法,与他山林派“自有性情”的艺术风格相辅相成,是音乐之外的东西。

1952年,71岁高龄的张味真应马一浮馆长举荐,携眷赴杭州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1967年病故,历时15年。

张味真是文人而兼琴人,琴以辅文,而文以成人,学养与琴学并重,而又文名盖于琴名之上,以文名行于世。

先生平生所作诗文及学术文章甚多,但不甚在意,任其家人覆瓿燃薪,存世者很少,颇让后人唏嘘。现存诗稿虽不多,但字里行间

无不透视出一代琴人、文人的胸襟,实属珍贵。现选辑部分诗作,以飨读者:

下南山过旧居停信宿归

南山连日畅清游,暮雨回经旧主留。

信宿寒霜满枫桕,归途添得许多秋。

过白宅墅

夕照山村景色沉,几家门树郁森森。

千年造宅余梁栋,一胍清泉自古今。

曲径寻芳忆梅墅,孤峰撷秀溯苔岑。

回看丹翠纷罗眼,恰映风徽涤素襟。

桃源吟

胡麻饭熟山酒香,当年刘阮入仙乡。

仙乡缥缈在何处?桃源路远春水长。

传闻刘阮重来日,白云深锁桃花色。

人言刘阮仙缘少,安知仙子不言老。

游方广石梁

北驰双涧汇流多,并入云关逗穴过。

万斛量珠悬玉隼,二龙交唾落银河。

灵源不竭自今古,玄感几人托逝波。

此是天台第一景,不知庐瀑复如何?

登拜经台

拜经智者去何年?尚有高台踞绝巅。

瓯越山川归眼底,斗牛光气落胸前。

已超象域窥玄化,欲溘埃风接阆仙。

高语惊天天语寂,还来华顶叩真禅。

镜湖夜泊怀别

碧水渺无尽,离愁不可收。

风声两岸树,月色几家楼。

太白游仙梦,子猷访戴舟。

高情与豪兴,今古照清流。

下天台山经国清寺

山路寺门尽,涧陂犹曲盘。

人随云出岫,心共水流湾。

孤塔斜阳外,丛林暮霭间。

天台游未倦,何日再跻攀。

望赤城

岧峣百丈矗云头,积叠层层四角周。

仙府深藏人不见,故从山外起朱楼。

游高明寺

石色山光面面宜,如来深坐翠云帷。

但看日月天心过,便是通明上下时。

暮秋偕张巨川游南郊

淩潮越浮梁,乘景寻杪秋。

已极浩淼观,复追浪莽游。

心赏随所遇,清兴与子侔。

俯仰无滞迹,鸢鱼自沉浮。

龙蛰大野静,候肃万物遒。

丹翠犹自耀,迟暮色更优。

炊烟漾墟里,夕气散林陬。

农人敛嘉穀,牧童带归牛。

驰晖不我顾,恋意难久留。

相执返江皋,逝潮方逆流。

留别马一浮

去去屡淹留,将别情更恋。

人生感知己,悲乐常互缠。

忆惜初遘君,微和春风扇。

琴书接古欢,道谊饫珍籑。

宏雅夙所钦,疏拙空劳眷。

知君寡交游,志趣异时彦。

岂伊崖岸高,恐使诗书贱。

蓄德不耀光,意表畴能见。

汪汪千顷波,醰醰一瓯酽。

涤除鄙吝多,宛曲深情荐。

契厚惜缘悭,别肠几回旋。

祗觉神黯伤,宁知客游倦。

悠悠怅归途,清泪河梁溅。

德音日以远,云天莫攀援。

游大龙湫

造化洩奇东南州,天台石梁雁荡湫。

石梁形构自雄绝,龙湫神奇更汪侔。

两山合处峰插戟,龙宫森严逡巡入。

绝壁划天环半规,下涵无底澄潭碧。

阖辟自见天地心,高深邈想神龙德。

陡然灵瀑下云端,百步洒入衣袂寒。

氤氲元气入呼吸,纷纶幻象无尽观。

遥对灵湫坐,云绡雾縠向前坠。

逼立灵湫下,晶帘珠箔当空挂。

映日俄成五色霞,随风倏散千片花。

神光离合乍阴阳,霓裳羽衣仙乐将。

湘灵鼓瑟宓妃舞,宛转低昂坠复扬。

忽然狂飚吹急雨,云翻波乱蛟鼍怒。

九霄有警报龙宫,天使驰檄坠白羽。

须臾羽客回鸾车,挥尘清谈意趣遐。

戏调龙羹糁玉悄,一勺洗我心垢瑕。

心清眼醒百幻灭,惟见银河落天隙。

乃知色相故如是,讵那坐处今无迹。

资料来源:

1.2017年《琴柝》(创刊号):《味真先生小传》(作者尹芙生)、《味真先生诗词选》《〈渔歌〉释义:先师张味真先生遗稿》(作者徐晓英)、《张味真先生琴学三题》(作者金少余)、《纪念味真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活动纪要》、《张味真先生二三事》(作者钱文莹)、《张味真——从参订〈嵊县志〉到抢救民族音乐》(作者钱福胜)。

2.《指上清音味最真》(作者浦冬焱)。

3.口述:钱曾省(86岁),嵊州市长乐镇人,上海越剧院退休。

编者按:

据张味真学生徐晓英整理的《渔歌释义》载,味真先生在二十至二十一岁期间,习得琴曲《渔歌》。这是一曲古琴艺术水准和要求相当高的大曲。绍兴古琴研究会会长、绍兴古琴“非遗”传承人金少余据此推断,先生的古琴因“以其父能琴,则或家传为其源。二十岁前或为家学,二十以后为开霁所亲炙”。开霁即开霁法师(1838—1913),名耆孙,字英仲,号嚼菘,擅长《平沙落雁》《秋鸿》《渔歌》等曲,为当时嵊县戒德诸寺住持僧,善古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浙ICP备05000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