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民生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与乡镇、(街道)合力推进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各村基本建成了文化礼堂、村民广场、党建公园和农家书屋等;组织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化“三走进”活动、送戏下乡活动等,丰富了农村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的今天,城市和乡村依然存在文化供给不平衡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人口外流,农村存在“三六九”现象,即妇女多、儿童多、老人多,乡镇、村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产生了文化需求结构的变异性、地域需求的差异性等问题。二是近年来推出的诸多文化惠民举措还赶不上需求,或者与村民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建设风格雷同、个性特色不鲜明、文化资源创意转化不足等问题,没有真正把乡村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构建起我市全域旅游的美好版图。 为此,我们建议: 1.提倡规划先行,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发展、文化设施建设要充分结合村落特色,利用名人故居、唐诗之路等资源进行规划,充分运用人文资源,讲好王羲之、谢灵运等故事,提升知名度、可看性;要满足村民文化需求,加大投入,进一步整合改善现有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资源,设立更多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如文化礼堂可以在家宴中心实用性基础上,增加演出设施,提高利用率;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配备灯光、音响、文体器材和网络设施等设备,组织更多独具农村特色的文化社团活动,开展一系列文体娱乐活动等。 2.激发本地力量,增强乡村文化自生能力。发挥乡村学校等作用,以学生带动乡村文化人员传承传播优秀文化;吸引社会资金,引导乡贤和文化名人回乡投资,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大乡村文化培训力度,加强村级文化队伍培训,提升传播优秀文化水平;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艺术团体作用,下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农村文化内涵。 3.提供更优服务,推动文化活动惠及村民。针对乡村现状,推动文化惠民服务从普惠性向针对性转变。把握当下乡村文化需求的特点,充分利用春节、国庆等假期,将各类资源向中心村倾斜,向妇女儿童老人群体倾斜;体现嵊州文化特色,将越剧、吹打、目连戏、舞龙等一批极具嵊州特色又深受群众欢迎的好节目送到农村;开展跨地域的文化活动,适当恢复部分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庙会、节庆活动,开展镇村级文化走亲等,促进各乡镇、各村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4.推动创意转化,做好乡村文旅融合文章。注入创意思维,推动各类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综合融合迈进。一是推动文化设施的转化,充分挖掘唐诗之路遗迹、崇仁古镇、鹿门书院、老街古桥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区域的内涵,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二是推动文化活动转化,推动一些如丰收节、风情节等节会活动与文化惠民活动有机结合,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更多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