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位于黄泽江汇入剡溪处,俗称 嵊东浦口,是浙东通衢。魏人郦道元《水经注》有“浦里有六里,有五百家,并夹浦居,列门向水,甚有良田” 的记载。浦口人沿黄泽江南北而居,这 一状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江南为贫民 区,住江南的多是清末到浦口来淘金的 外地人,有绍兴人、天台人,住的房子 破败,多是竹子建的简易房。浦口人称 住江南人为"竹山洋人",带点蔑视;竹山洋人亦以住南岸为羞。浦口设镇古远,宋明有驿站、仓廒,设驻军,沿江有牧场,明季清初设 市废仓,官塘娄氏、嵊城西门周氏东 宋氏、屠家埠屠氏等捷足先登占据市 面,在仓廒、牧场周边安家。乾隆后, 绍兴马氏、钟氏等商贾迁入,市场遂繁,台门林立,但并没形成一姓独大, 而是杂姓同居,因此有台门而无祠堂, 氏族观念不强。至民国时台门列有娄家台门、周家台门、宋家台门、董家台门、钟家台门、马家台门等。台门分两类, 一类为本地人,如娄、周、宋、董等; 一类为外来户,如马、钟、沈即迁自绍兴。富民则分两个时期,同治中兴以前,居台门者即富户;同治后,富民与台门开始分离,居台门者未必是富民,而屋宇辉煌、巍峨的真正巨室,亦未必称台门。娄、周、张等原本嵊州人,又迁入较早,百数十年来人口繁衍相对较多,俨然以地主自居,但已被挤出富民之列。浦口街市亦分两个时期,以咸丰辛酉为界。咸丰辛酉前,街市有各姓分据,以乾隆时迁浦口的绍兴吴融马子祥一支开店为最多,经营着中街下街十数家商铺。咸丰辛酉,“长毛”犯浦,马子祥支因是官商,是打击的目标,浦口店面除作为太平军指挥所的马万兴一屋外,悉数被焚,马子祥的15位曾孙辛酉或死、或逃、或避地乡下,商铺屋宇皆成废墟,人称“马家场”,一些本地商贾无力恢复亦退出商业。同治后,这些商铺皆被绍兴吴融和小皋埠马氏所兼并,当地有“十店九马家”一说,马氏原本即以经营为业, 一面将老酒、丝、茶运往上海、宁波、杭州等都市,一面又输入大量洋油、洋灯等稀奇廉价商品,市场遂趋繁荣。同治《嵊县志》谓浦口: “嵊邑古赡都镇也,城乡皆有 市,素称淳朴,列肆者,皆率布帛 菽粟之属;近日商贾懋迁于斯者,通圜带圆,货别隧分,渐趋繁缛。”五马入剡乾隆时,因马寅初太高祖马元杰酒 业做得很大,而浦口上游黄泽(时属新 昌)所产小麦颗粒饱满含矿物质丰富最 宜做酒曲,因此每年要到黄泽购买小麦,经常经过浦口,发现浦口交通便利,是经营的好地方,所以他不仅将酒 运往浦口、黄泽等地销售帮助浦口 建木桥设桥局、置庙田。此后,会稽 马氏文英堂马方第13世孙马子祥、马子 道,第14世孙马大良、马大敬等相继从 吴融迁居浦口,浦口才逐渐形成街市, 设市镇,逢双为市。光时,马寅初的高祖马子明、曾 伯祖马继文、曾祖父马文燮(号炳煌)开始在浦口置办田产,至清末陆续置办有良田上百亩,但这些良田多作为庙田、桥田和路廊田。正因为有元杰公积 善在前,子明公、继文公、文燮公造福 于后,才为“五马入剡”打下了很好的 社会基础, “五马闹浦口”使浦口变成 远近闻名的酒乡。道光年间,马文燮的次子马肇勋,字懋斋,自小皋埠迁浦口开设“马懋记酒店”,但其时只卖酒并不酿酒。马元杰侄子马子道跟着也由绍兴吴融迁居嵊县浦口,开设“马万兴”商行,生意非常兴隆。此后马子道长兄马子学的次子大良、三子大敬也相继迁居浦口,在中街开设南货店。咸丰五年(1855),小皋埠马氏分家后,21岁的马赓良携新婚不久的妻子何氏亦迁居浦口,开始马氏在浦口的酿酒事业 。马赓良是马文燮长子马肇杰之子。马赓良出生不到一年其父即过世,由祖父抚养长大。马赓良14岁开始学习酿酒,深得祖传酿酒秘技。嵊州水质清醇但不耐酿,故嵊州所酿老酒始终不能与绍兴酒相比,嵊州酒店卖的亦多是绍兴老酒。马赓良到浦口后,很快在浦口江边下埠头购置了约5亩地,建起了酒坊,取名“马钰记”。马钰记开张后,马赓良每到酿酒都必亲自动手, “尝味之甘苦,测时之生熟”,试得其性后用祖传"损益酿酒之法"才酿出与绍兴酒同样品质的酒,马氏将所酿之酒称为“仿绍酒”,这就是“仿绍酒”的来历。不久“马懋记”由马肇勋次子马庆恩(字鹿耕)接手,也开始酿酒。咸丰时马钰记、马懋记已是嵊州酒业界的翘楚。同治五年(1866),马文燮另一个孙子、马寅初的父亲16岁的马庆常也随其堂兄马赓良只身来到浦口开设盐米店。不久创马树记酒坊。此后在马钰记、马树记的带动下,又有马万兴的分记“马坤记”酒坊和马 懋记分家后的“马文记”酒坊、 “马盐记”酒坊,浦口逐有了马钰记、马树记、马文记、马盐记、马坤记等五家马 氏酒作坊,当地人称“五马闹浦口”。马寅初故居马寅初故居是马寅初出生、成长、 结婚成家的地方。故居坐北朝南,前后 共三进、两厢,皆为二层楼房,内庭重 檐,硬山顶。总占地面积约700平米, 建筑面积1100余平米。它的整体结构是 以走马楼形式建造的,为保持整体结构 完整,设计时把后进后边不成方圆的多 出的约80平米一块地划出建造柴草间和 茅厕(现不归故居)。前进的东边店面原本为清道光间嵊县教谕马肇墉子侄所 有,因其子侄不和,东首两间卖给了万 和酱元(嵊县酿造厂前身)作为分店, 曾祖父愿出高价,万和酱元亦不肯转让,因此缺了一角未成方圆,故故居建 造时为保持东西平衡,在东侧后进与中 进交接处保留了2米多宽5米多深的一块 空地,希望有一天能购进东侧一角形成 完整的走马楼。今东侧过道是2002年为 了观众参观方便新建的。也因为缺了东 首一角,故居建造时,中进堂屋屋顶比 旁边屋顶低落数厘米。1994年故居修缮 时,保持了它这一特色。故居第一进为门厅,面宽五间,初 时作为对外营业、会客和酒坛存放之所。进入故居大门西侧一间原是供祖父兄弟读书之用,为了保持房间光线明亮,建房时朝天井一边改成玻璃门窗,家里称“玻璃间”,反映了马家务实的作风 。另外,因清末对酒业课以重税,因此马家在西首临街专辟两间,光线很暗,马家称它为“暗间”,是专门作为藏酒避税用的第二进面阔四间,其前方两侧各有相房一间,与门厅围成一小天井,是家庭会客和议事活动区。第三进面阔五间一梯,东尽首为楼梯间。其前方两侧各设厢房三间,与二进形成天井。西厢房有一楼梯通二楼,二层各进均设门连通。故居建筑具有绍兴地方文化特色,因相对朴素没有绍兴大户家族的博大和华丽,但整体结构以实用见长,白墙青瓦、格调古朴,体现了当时大家庭住宅风 格 。故居有一特色:浦口每年都要发大水,建造时地面用石灰糯米夯制而成光滑如镜,每间地下中间直线埋有数个磷盘石,正上方横条下挂一根松木,以便在发大水时将酒坛搬至楼上,用木材支撑分担二楼的承重。这是故居有别于其它建筑的最明显特点,反映了浦口的地理环境 。故居另一特色是,天井道地用鹅卵石镶成几朵荷花,还摆放几只荷花缸,内种荷花。因荷叶晾干可作为扎酒坛封口用,因此柏树下亦养有荷花,非完全 是因曾祖母爱荷而种的。另外,我家因是做生意的,因此中 进廊下左右各挂铜铸的文武财神;而曾 祖母信佛,中进堂楼上则供奉观音菩萨,解放后皆被政府请走。现故居中进西侧第二间,僻有曾祖 母卧室,陈列的是马家原汁原味的家具。1962年,马寅初最后一次回嵊,曾 嘱家父马本讷将该床运往北京。该床实在太大,只得作罢。居建造尚未完工,马家就已开始 衰落,因此故居包括柏树下酒房皆未安 装牛腿。后来马家虽有短暂的复兴,但牛腿始终没有装上。解放后,马树记酒坊和马寅初故居 皆借给当地政府使用。柏树下酒坊作为 村幼儿园,故居借作嵊县人民银行浦口 支行办公场所,后城东区工商联、城东 公社、嵊县农业银浦口支行、嵊县浦 口邮电所、浦口大队等皆曾在故居办公。1984年,嵊县农业银行浦口支行、 浦口邮电所新屋落成,马家遂搬入故居。1992年,在我的努力下,马树记五 房后人协议作部分补偿,捐给嵊州市人民政府辟为马寅初故居。 清同治五年(1866),曾祖父马庆常16岁,因为绍兴酒业竞争太激烈,加 之堂房兄弟数十人,亦多经营酒业,只能向外求发展,遂随其堂兄马赓良只身来到浦口寻找商机,初在马寅初故居斜对面买下三间门面经营米、盐生意。马庆常(1851— 1909),字棣生,娶妻道墟章氏,继娶绍城水澄巷王氏,生五子二女:师善、膺善、植善、积善、元善(寅初)、锦霞、锦文。曾祖父深得祖上酿酒秘技,到浦口后一边经营盐、米生意, 一边沿黄泽江品尝水质,并称水的重量,发现总管庙下埠头名曰“柏树下”的地方,水质最轻、最柔,即在柏树下买下约3亩地,建起了五间二居头的二层楼房作为酒坊。柏树下因其地在明朝时是嵊县驻军的牧马场,边上柏树郁郁葱葱而得名,曾祖父买下后将酒坊取名为“马树记酒坊”,开始做酿酒生意。曾祖父酿酒非常讲究,酿酒以白药最为关键,做白药的辣蓼草是从绍兴移植过来的,而且要背阴种,以不晒到西晒太阳为好,因为西晒的辣蓼草太老所酿的酒辛辣味太重。我小时候柏树下的家,每到夏天辣蓼草就长得非常茂盛,秆子粗壮,高及腰,到即将开花之际张永江伯父(他和他的祖、父三代皆在我家做酒,深得我家酿酒秘技,改革开放初,嵊县各地酒厂争相请他做老师父)就会来收割,冬天就给我家酿酒,并留下一些白药。家母每年都会用这些白药做几钵头甜酒板(酒米饭)。家母做的甜酒板是一绝,同样的白药,同样的糯米,做出来的甜酒板就是不一样,特别好吃,是我一生最爱吃的东西,现在在超市看到还常买一点过过瘾,可惜与家 母的手艺相比差得实在太远!家母曾同 我讲,她姑娘时,每到冬天手脚皆生冻疮,手不能动,脚难行走,嫁到马家后,因为做酒,两年后就再也没有生过 冻疮!我们兄弟姐妹从来不生冻疮,不 知道与祖上酿酒有没有关系。酿酒的麦曲也是重要的,不但用量 大,曲麦的种也很讲究。马家祖上酿酒 用麦一直用的是黄泽的小麦,因为黄泽 土沙性,小麦颗粒饱满含矿物丰富,曾 祖父因此在黄泽镇上购买了几间店面, 以收购小麦。黄泽不但小麦好,亦盛产 蚕茧而且茧大质好,曾祖父既买了店面,光收小麦也是浪费,因此命长子马 孟希在黄泽收购麦、茧,还购置了数亩 沙田,同时与上海瑞纶丝厂经理张绛声 合股兼营丝茧。曾祖父还将长女镜霞许配给黄泽镇镇长余星如。上世纪30年代,马寅初通过其妹锦霞陆续在黄泽一 带购置了上百亩良田修建厂房,准备开 办纱厂,却因抗战兵兴而作罢,厂房则 借给国民党陈柬夫部作治防军司令部,解放后辟为黄泽小学,现属黄泽中学。马家所酿之酒主要销往上海,若酒 的酒精含量太低,远途运输容易发酸, 因此为了增加酒的浓度,保证酒的品质,经常要研究改进酿酒工序,比如加 饭、以酒代水等,马家所酿酒的品质才 会代有精进。至于“香雪酒”,成本太 高,只作为招待贵宾和礼品之用,并不 用于经营。曾祖父酿酒致富后,继承祖上积善遗训,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曾于屠家埠至浦口路上建一凉亭,并置办有九副水车、铜水枪,及几十副水桶,以备乡邻救火之用。这些救火工具一直存放在盐米店屋内,是浦口及邻村救火的主要工具, "文革"时还在使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伯父马本孝(字少白)辞去上海交易所职务,回到浦口经营马树记酒坊,兼任浦口商会会长。嵊县沦陷后,马本孝周旋于日伪、国民党治防军、共产党三五支队之间。后因得罪国民党治防军师长陈柬夫,又加上马寅初被蒋介石软禁于重庆,马树记酒坊被陈柬夫侄子陈振华劫掠一空,所幸马家预先获知消息,无人员伤亡,但马树记酒坊从此休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