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政协概况 | 工作动态 | 政协提案 | 剡山书院 | 文史天地 | 理论研究 | 委员风采
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首页 >>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 | 俞亚东:且以诗书伴一生
发布日期:2023-07-20 作者:市政协办


俞亚东:十六届政协委员、嵊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光发热。”在嵊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俞亚东会长身上,同样也燃烧着这样一团火。

和风,如同十七八岁少女的薄纱裙,轻柔又带着淡淡的芳香。三月的湿地公园,像徐志摩笔下的诗,清新漫妙。披着午后暖阳,踏着一路芬芳,在青草更青处,寻觅了“剡溪书院”。如果说,湿地公园是一首隽秀温婉的现代散文诗,那剡溪书院则是一首素朴典雅的古体诗。

近门处,一张长条形的几案丹青堆叠,浓郁的墨香充盈了书院的每一个角落。四周围齐齐整整地摆满了各类诗词论著,空气里尽是唐宋诗词的意韵。

瘦削的身板,一袭赭红色唐装,透着几分儒雅——俞亚东老师正于几台上挥毫。搁笔,抬首,精干的脸庞恰如诗词般凝练又满是内涵。落座的位置临窗,窗外是轻波漾漾,青荇摇曳里沉淀了俞亚东老师一生的诗书梦。

梦起烟霞

回山,古称“烟山”,新昌县南端的一个小山镇,常年云蒸霞蔚。特别是夏秋清晨,山间峡谷中层云叠出,朝阳映射,天上的云霞如锦如绸,煞是奇美。不由得让人想起几句诗来——“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杂诗.其四》晋.张协)、“翦裁用尽春工意,浅蘸朝霞千万蕊”(《木兰花》宋.柳永)。俞亚东便出生在这样一个峭壁生辉、如诗如画的烟霞地方。他自号“烟山樵者”便缘起于斯。

或许是受这般环境的影响,俞亚东的家族可谓世代书香。他的爷爷毕业于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父亲毕业于绍兴师范。两个校名,其实就是一所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前身。上世纪七十年代,俞亚东便来到了这个书香家庭。周岁那天,父亲让襁褓中的俞亚东抓周,在算盘、钱币、毛笔等等众多物品中,他独抓了笔。这让喜好诗画的父亲惊喜不已。自那时起,只要一有闲暇,父亲就会给幼年的俞亚东诵读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牙牙学语的俞亚东虽不解其意,却也听得煞有其事,跟着父亲咿咿呀呀地念。以至于,只要父亲一念诗,哪怕哭闹得再厉害,也会立刻安静,时光在这一刻得以安宁。

在父亲的熏陶下,渐渐识字的俞亚东对诗词爱好表现得更为彻底。读小学时,俞亚东就能背诵不下于百首唐诗。这个数量是值得称赞的,哪怕是放在现在也足以成为噱头。因为这已经达到了现当下初中学生的诗词积累标准。

进入初中,父亲教给了俞亚东简单的格律常识。这激发了俞亚东创作诗词的兴趣。俞亚东说,“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写。有时候上课都在琢磨怎么对仗。有好几次,老师叫名字都没听到。为此,挨了不少批评。不过,那时候也就是写着玩,兴趣而已,纯粹胡诌,连打油诗都算不上。”庆幸的是,父亲和他的老师并没有因为写得有多糟糕而否定他。这让诗词的火种在俞亚东内心深处得以完好地保存。

寻 梦 诗 海

多年以后,俞亚东从浙江工商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旺旺集团跑营销。这份看似与诗书毫不沾边的工作,却成了俞亚东最宝贵的经历。他回忆说,“当时,全国各地到处跑。每到一个地方,总想去当地的名胜古迹看看。像成都的武侯祠、重庆的白帝城等等。但凡有点文化印迹的,都想去。哪怕去门口转转也是一种享受。”或许是出于骨子里的那股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劲吧。他说,“如果错过了哪一处名胜,我会深深地遗憾。”

与其他业务员不同,俞亚东的身上必备两样东西:一样是笔,一样是笔记本。这是他写诗作词的秘诀——坐车行船,冥思之际,稍有灵感,就可以随时记录。“把所见所想随时写成诗,感觉非常有意义,也很有成就感,是件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事。”俞亚东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跑营销的这段经历,给了俞亚东开阔视野的机会,为他日后的诗词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那些灵光乍现时记录诗句的小本本,也成了俞亚东的素材宝库。

其实,正值青春的俞亚东对于诗书画印都有喜好。不过,最热爱的还是诗词。在那段日子里,他自学诗词格律,溯回于唐宋,畅游于诗海。在嵊新两地成了小有名气的诗人。这也为他日后成立剡溪书院奠定了基础。

筑 梦 书 院

2000年前后,俞亚东随妻子来嵊安家。对于嵊州,俞亚东是不陌生的,且可以说是熟络的。因为嵊新两地都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爱好诗词的俞亚东自然对嵊州有一份特殊的亲切之情。

安居越乡后的俞亚东发现嵊州这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晋唐诗人慕名的地方,竟然没有一个专门用以研究诗词的场所。出于对诗词的热爱,出于对嵊州文化的景仰,2010年,俞亚东组织了一批诗词爱好者,成立了嵊州第一个研究和交流传统国学文化的团体——剡溪书院。俞亚东坦言,“当时,成立剡溪书院也没有多少高远的追求,仅仅是为了给我们嵊州的诗词爱好者创造一个以诗会友、品茶谈诗的地方。”

他们每月举行诗会,十几位诗友小聚一堂聊诗谈词。从《诗经》、《离骚》,到魏晋风流,再及唐风宋韵;从“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儿女情长,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豪情,海阔天空。他们切磋探讨,兴起时追风逐月,兴尽时花前独酌。

在俞亚东的组织下,这批文人雅士编辑了嵊州第一本以传统国学研究为主题的文化刊物——《剡溪书院》。虽然期刊只是书院内部交流读物,却得到时任市长盛秋平、时任宣传部长何国英的赞许。他们认为,期刊的编辑,不但促使了嵊州诗词文化的兴起,也有力地保护了嵊州的传统文化。

受俞亚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加入剡溪书院,从最初的十多人,到现在的上百人。这些人,恰恰成为了嵊州传统文化的传承的中坚力量,有力推动了嵊州文化的发展。

看着渐渐壮大的书院,俞亚东又萌生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念头——成立一个更为专业的社团。他找到了时任主管文化旅游的俞忠毅副市长,寻求他的帮助。在俞忠毅副市长的支持下,俞亚东在原有剡溪书院班底的基础上,于2018年成立了嵊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并出任会长。此时的俞亚东,心里十分清楚,楹联学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仅会友而已。他目光凝重,“成立之初,我感觉肩上担子很重。学会的最终任务是什么?该怎样发展?我思索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又调侃说,“这个会长不好当啊!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不做出点成绩,难以交差啊。”

最终,俞亚东构想了“文化要为社会服务,为百姓服务”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做好诗词文化传承,提升全民传统文化素养”的工作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成立诗词创作基地、在机关事业单位建设诗社、配合嵊州市融媒体中心举行诗词诵读大会等等。

在他的努力下,2019年,嵊州市剡溪小学、嵊州市城南小学、嵊州市逸夫小学、嵊州市东圃小学、嵊州市供电公司等五家单位获“浙江省诗教先进单位”;同年12月,嵊州市也成功创建“浙江省诗词之乡”,有力推动了嵊州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面对成绩,俞亚东欣喜又满是憧憬,“这个才刚刚开始,我的目标是想要创建中华诗词之乡,让更多的人爱上诗词,爱上传统文化。”

梦 想 未 来

2022年,俞亚东当选嵊州市第十六届政协委员。俞亚东说,“政协委员,这四个字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我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是我能力有多出众,而是大家相信我。我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从当选那天起,为民屡职就成为了俞亚东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在外人看来,政协委员和诗人,这两个身份似乎是矛盾的——政治严肃僵硬,诗者浪漫活泼。然而,这两者在俞亚东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我首先是诗者,我将用诗者细腻的心,去关注大众生活,去了解大众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也可以发挥我诗词所长,促进我市文旅发展,提升大众业余文化生活质量。”俞亚东撰写的《关于我市宋韵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和《关于谢灵运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都是站在一个诗文学者的角度,着眼于文旅资源的开发,深入调研,深刻思考。提案全面详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同。

同时,作为政协委员,就“如何配合政府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也成了俞亚东着力思考的方向。俞亚东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文化学者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传承,特别是诗词的传承,要关注两批人,一是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学习最佳时期,要让他们多诵读多背诵,不求慎解,只要在读中感悟,打下对诗词的热爱。另一批人是老师和一些文学爱好者,要把他们也吸收进来。他们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只要稍加学习,就能为诗词的传承发挥作用。”说着,俞亚东的眼里泛起一丝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俞亚东而言,诗词注定是他生命中割舍不了的情愫。且以诗书伴一生,在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生态环境下,俞亚东又将开启一个崭新的征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嵊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杭州孚立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备案序号:浙ICP备0500000000号